(资料图)

11月9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主办的“抗风险·强韧性·高质量——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预热环节,CAFI正式发布了主题为“守护金融健康”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在普惠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将金融健康纳入政策框架,提升社会各界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金融健康的重视程度,会推动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从强调金融可得性向增进普惠群体金融福祉的目标迈进。

“金融健康用于衡量个人、家庭、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顺畅地管理日常收支、稳健地应对财务冲击、周全地准备未来成长发展所需财务资源,并保持财务掌控力,体现了经济主体的良好运转状态、免疫力和成长潜力。”在《报告》发布会上,CAFI副院长莫秀根介绍了金融健康概念的内涵。

《报告》中提到,来自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证据显示,提高金融服务对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覆盖,并不只会给这类群体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事实上,显著正向的影响、不显著的影响甚至显著负向的影响都可能存在。这意味着,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是必要的,但可能还不够。消费者可能因为缺乏金融知识和素养,不知道如何使用金融服务;商业机构也可能打着“普惠金融”的名号,利用消费者在认知和能力上的弱点和信息上的劣势,把不合适的服务销售给消费者。

在《报告》发布会上,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分享了他们在相关探索中的观察:“从金融机构角度,我们理解金融健康对商业可持续性的反哺作用主要有三点。第一,提升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直接提升了小微企业可持续经营的能力,进而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第二,关注更多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丰富了我们洞察小微客户的不同视角;第三,金融机构能够基于客户更精准、更丰富、更迫切的需求,提供一些多元化的增值服务以及其他的金融服务。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客户之间的黏性、客户满意度都是会提升的。”

此外,《报告》还提出,从激励相容的角度来说,政府应设计一套指导和考察金融机构对客户进行能力培训的政策机制,并对地处偏远的、目前还未和任何金融机构产生稳定业务联系的人群提供免费的、科普式的金融“义务教育”,从而弥合个体间因先天或后天禀赋差距造成的金融能力差异。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采用基于结果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式。从国际经验来看,基于结果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关键优势在于以终为始,从金融健康等理想结果倒推所需的监管和行业实践,并且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主体的比较优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