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今年就业形势将持续回暖,但是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近日,来自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而另一方面,在ChatGPT热潮下,中国科技企业争相加入AI大模型战局,而行业中数字人才供给相对不足,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针对超千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数字人才紧缺问题,各大企业开启“花式”促就业模式。例如近期“天马杯”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大赛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1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875名学子报名参赛,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背后却是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以赛引才”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帮助有志青年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而且马上消费通过为优胜选手提供比赛实践机会、定制OFFER等,加速人才成长与就业。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催生了包括AI程序员、大数据风控管理师等诸多与AI相关的新职业。在业内看来,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创造就业岗位、创新就业形式带来更多可能,而技能则是促就业的重要保障,通过“以赛引才”新模式不仅能为未来产业发展找到“好苗子”,打造人才聚集的强磁场,还可通过比赛提升选手的技能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资料图片)
“以赛引才”多措并施解就业难题
继2022年首次跨入千万人量级后,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将达到1158万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看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就业岗位的供需矛盾会进一步激化。
就业供需矛盾激化的原因在于,虽然我国经济复苏的脚步在加快,但企业调整战略布局、业务拓展和恢复需要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使得用工需求出现延后。而从供给侧来看,企业需要专业能力突出、综合职业素质均衡的大学生,而大学生普遍存在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不足、缺乏实践等问题。大学生能力不足的落差和企业招聘要求的能力提升,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岗位的供求不匹配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就业难点、堵点问题?事实上,今年以来,各地政府部门出台了“保就业”“稳就业”的利好政策,一些持续性发展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前沿举措。其中,以马上消费为代表的科技驱动型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力量由内向外赋能就业。
“天马杯”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大赛就是马上消费在人才培养、促进就业方面的一个重要探索。作为一个交流与竞赛平台,自2018年开始举办以来,马上消费希望通过“以赛引才”的市场化模式,以此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不仅如此,马上消费还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丰厚的奖金,以及就业成长的额外福利。
毋庸置疑,在数字经济时代,科技人才还存在巨大缺口。数据显示,目前我国AI人才缺口超500万,供求比例为1:10,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态。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工智能是一个专业交叉性较强的领域,人才培养难度相对较大;第二,虽然目前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加速人才的培养,但国内人工智能相关教育起步较晚,人才培养建设体系依然处于探索之中,可借鉴的经验较少,离市场需求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
而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前沿技术,为众多高校学子、知名专家等牵线搭桥,引导更多青年人为数字中国建设进行有价值的探索,这便是“天马杯”大赛连续举办四届的另一个目的。
“在‘天马杯’大赛这个大舞台,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技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表现优异的参赛学生,还有机会入职马上消费,提前解决就业难题。”上届“天马杯”大赛亚军马康哲深有感触地说,此项大赛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有很重要的意义。据悉,马康哲已于2022年7月进入马上消费工作,成为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一名算法工程师。
“高校学生如果只懂理论知识,而不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当中去,对于未来就业是远远不够的。”复旦大学计机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直旭认为,“天马杯”大赛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次第四届“天马杯”大赛最终共有25所知名大学的28支队伍进入总决赛,2D数字人驱动、3D数字人驱动、NLP赛道分别有一等奖和现金奖励5万元,还有到公司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及马上消费定制offer,实现人才和企业“双向奔赴”。
截至目前,马上消费已经组建2000人的科研团队,占总员工的比重超过70%,其中有1人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入选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有分析人士指出,通过“以赛引才”模式,并将过去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开放出来,让参赛者在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同时,将技术的价值体现出来,为数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AI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催生新职业
除了“以赛引才”创新模式,各大企业还通过邀请高校学生到企业参观走访、增设新岗位等方式促进高校学生高质量就业。
随着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如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借助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可以帮助农户实现果蔬种植智能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为工厂量身定制最优方案,提高降本增效能力;人工智能训练师,像教孩子一样,教会AI认字、识图、说话,甚至“思考”,让AI越来越“聪明”。
比如在“天马杯”大赛总决赛上,一位名为“马潇潇”的神秘嘉宾亮相现场。据悉,这是马上消费自主研发的虚拟数字人,实现了听、说、可互动、可理解的能力。
马上消费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陆全介绍,2020年,公司便开始布局虚拟数字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前已取得10多项虚拟数字人技术专利,在人工智能、数字人等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未来,“马潇潇”将全面融入马上消费线上业务流程,挖掘用户场景化应用,同时将虚拟数字人能力赋能其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行业。
而在面对ChatGPT火热出圈时,一边是其资料搜集、语言组织和学习进化等能力让人惊叹,一边也让人担忧——高度进化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在未来取代人类的工作,从而导致失业?
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会代替一些人类的工作,但也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以大数据风控管理师为例,在传统行业很难出现这样一个职业,但是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这些新兴职业应运而生。具体来看,由于一些人群工作不稳定、缺乏抵押物、资产薄弱等原因,不能享受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如果要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首要的是解决风控难题,所以金融机构的风控岗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建立的风控系统可以更好地触达那些没有信贷记录的群体。
大数据风控管理师就是马上消费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出的。这一岗位需要具备利用数字化技术不断优化风控模型的能力,以实现对征信白户的高效授信决策,令征信白户合规进入信任名单,从而加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在业内看来,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新技术、新场景、新需求的出现加速了新职业的产生,呈现出专业化、年轻化、就业创业一体化等特点。不过,如何通过建构数字赋能、创新赋能、管理赋能从而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据《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指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续放大。
“企业亟需解决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难题。”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指出,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原有人才培养结构产生断层;另一方面则是未能形成产学研深度联动的态势,企业的优势与高校科研在功能和资源上未能形成协同与集成,双方均难以完全发挥优势。
张毅指出,高校、科技企业应该形成一股合力,高校在产教融合上发力,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共同建设人才供需对接机制,才能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技能培养间存在“错位”的痛点。
而马上消费在这方面可谓是做了大量探索实践,不仅将科技能力渗透到消费金融全业务流程,实现精细化发展;且多项技术、研发项目跻身“国家队”行列,提升了核心竞争力;还联合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破解科技难题,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高校人才的实践与就业,以及和企业招聘需求的高效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