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机构对股市、大宗商品、外汇、经济前景以及央行政策前景观点汇总:
1.美联储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我支持美联储(在11月初)继续加息,以抑制(消费者/劳动力)需求。即便(FOMC下一次选择)加息50个基点,那也仍将是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如果美联储放慢加息幅度至50个基点,我将感到“更加安心”。在看到更多数据之前,我不会表态(自己)将在12月份FOMC货币政策会议上作何决定。美联储加息至何种水平将取决于数据。在熨平需求方面看到一些进展,但这样的效果还不够。
2.机构评论:英国CPI升至纪录新高,投资者押注英国央行将在加息50基点;
【资料图】
目前英国通胀是英国央行2%目标的五倍多,这凸显了加息的理由。过去一年,英国央行已8次上调基准贷款利率,以防止能源成本上升造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投资者押注英国央行将在下个月再加息50个基点至3.5%。“如今11.1%的通胀率继续给消费者和企业蒙上阴影,”Deepbridge Capital合伙人Andrew Aldridge表示。“目前还不清楚英国通胀是否将在今年达到峰值,尽管如此,这对公开市场来说是一个艰难时期。”
3.得益于斯洛伐克的石油储备,捷克仍然通过“友谊”管道获得石油;
捷克管道运营商MERO表示,尽管从乌克兰到斯洛伐克段的供应暂停,但俄罗斯石油仍通过友谊管道继续流入捷克,斯洛伐克已动用库存。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石油管道运营商表示,由于技术原因,通过友谊管道向东欧和中欧部分地区供应的石油已于周二暂停。匈牙利的MOL公司说,其乌克兰合作伙伴告诉该公司,一枚俄罗斯火箭击中了一个为泵站提供电力的发电站,导致供应中断。MERO董事Jaroslav Pantucek说:“我们正在密切关注事态解决方案的发展。”另外,捷克国家战略储备机构SSHR负责人Pavel Svagr表示,预计将在周三或周四进行修复,以重启正常供应。他说,输油管道的基础设施没有受到破坏
4.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美国10月零售销售月率料将增长1.3% ;
由于供应链问题持续缓解,加上汽油价格上涨、汽车销量激增,美国10月份零售销售月率可能增长1.3。这种增长还包括外出就餐的需求增加,因为餐厅预订量增加,并且这可能掩盖建材销售的疲软,而建材销售疲软与房地产市场恶化有关。此外,服务支出的增加,加上汽油价格的上涨,可能挤压了非必需品的消费,导致汽车、汽油、餐饮和建筑材料等控制组的销售仅温和增长0.1%。我们对数据的预期高于市场共识,但对控制组数据(扣除食品服务、汽车代理、建筑材料店和加油站销售额)的预期低于市场共识,这可能会相互抵消,导致市场只对数据作出微弱反应
5.机构分析:市场预期英国通胀不会持续高企;
英国10月CPI数据高于预期,但市场反应平淡,英镑基本没有太大波动。市场似乎正在从通胀上升的“阴影”中走出来,并期待着进入下一个阶段,即通胀仍在高位,但已见顶。与美国一样,英国的领先指标也显示,通胀即将见顶,并开始回落
6.分析师:美联储将需要在未来的会议上坚持加息;
美国10月零售销售数据表明,第四季度初,消费者没有捂紧钱包,零售销售的强劲势头超出了汽车和汽油等预期来源。机构经济的一个模型表明,消费者很有可能在2023年年初开始节俭,但10月零售数据的韧性意味着,美联储将需要在未来的会议上坚持加息
7.财经网站Forexlive:CPI将继续给英国央行施压;
尽管英国政府推出了能源价格保证,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仍然对通胀率的上升贡献最大。此外,不断上涨的食品价格也对通货膨胀的上升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将继续对英国央行施加压力,要求其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尽管英国央行希望采取不那么激进的立场,此前其层预计英国经济将进入为期两年的衰退期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澳大利亚应继续收紧政策 给需求降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三表示,澳大利亚应继续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帮助国内需求降温,并控制通胀预期。“货币政策首先要侧重于稳定通胀预期,这显然要求短期内进一步收紧政策,”IMF工作人员在澳大利亚2022年第四条款磋商的总结声明中表示。自5月份紧缩周期启动以来,澳大利亚联储已经将利率提高了2.75个百分点,并表示会进一步加息。该行预计今年消费者价格涨幅最高将达到8%
9.机构:预计Q4传感器销售额同比增长13% 创历史新高;
IC Insights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传感器出货量将同比增长1%,达308亿台设备,达到历史新高。第四季度传感器总销售额将同比增长13%,创下14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10.工信部郭守刚:推动构建汽车海外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助力中国品牌走出去;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努力保障产业稳定运行,营造品牌建设发展良好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品牌向上行动中,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支持企业开展基础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精准分析市场需求,增强用户粘性,持续提升品牌认可度和产品竞争力。发挥中国汽车企业首席品牌官联席会议作用,推动构建汽车海外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政策法规、消费金融、信用保险等政策供给,助力中国品牌走出去
本文由汇通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