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中国安防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众多安防企业崛起。但每当谈到安防个股时,海康威视无疑是人们首先想到的企业,而排名第二的大华股份却常常被冷漠对待。


(相关资料图)

尽管这两家企业都在安防领域深耕了二十多年,但无论是市值规模还是各项经营数据,大华股份与海康威视相比一直逊色不少。然而,今年大华股份的走势却非同一般,从2月底到4月初,其股价一顿猛涨,市值翻倍,风头俨然盖过大哥海康威视。

第一重因素,正如我们之前在《海康威视走向平庸?》一文中所述,安防行业正进入第三代创新周期,AI成为新的驱动力。AI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安防产业的边界,大华股份迎来重新评估的机会。

另一重因素是,中国移动时隔两年后终于正式入股大华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巨无霸进场,无疑带给大华股份更多想象空间。中国移动和大华股份的合作,从何开始?合作成果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

带着如是投资者关切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头来说。

图1:全球安防“10强”榜单,资料来源:a&s传媒

01 安防龙二往事踩中安防大时代的机遇

在此之前,我们已有撰写了数篇文章分析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与海康威视的发展模式相近,他们的崛起可以被视为中国安防行业过去二十多年的缩影。

回顾过去,2001年3月,傅利泉、陈爱玲夫妇和朱江明投资设立大华股份的前身——杭州大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进入视频监控行业。彼时,国内主流的摄像机品牌,大多来自霍尼韦尔、博世、三星等国外厂家,他们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而国内企业既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规模,可以说是望尘莫及。

身单力薄的大华股份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从后端产品突围——DVR(数字视频录像机),寄望于在海外巨头的身后占据一席之地。

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大华股份成功量产8路音视频同步的嵌入式DVR,填补了当时国产化的空白。随后又迅速推出16路嵌入式DVR。凭借DVR,大华股份的销售规模快速增长,在国内安防行业中的地位攀升至第二。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大华股份的排名还不值一提,无法与海外厂家同台竞争。

幸运的是,当时国内安防行业正迎来高景气成长期,公共安全建设(科技强警、平安城市等项目)、重点工程(世博会、广交会等)、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等催生源源不断的内生需求。

2006—2016年,被业内称为中国安防产业的“黄金十年”,伴随着内需的强劲增长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大华股份享受了稳定的高速增长和高毛利率,年营收增长超过30%。

期间,大华股份在2008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借助资本市场的支持,其开始横向扩张产品线,顺利完成了从后端存储产品向前端摄像机等产品的转型,并推出球机、摄像机、板卡等产品。

尝到技术甜头的大华股份下决心押注前端设备,希望打造出立体化的安防系统布局。不过,尽管产品线看似丰富,核心产品仍是当年赖以起家的DVR。在2010年,大华前端产品收入占比仅有10%左右,而DVR收入占比超过70%。

此后,安防行业迎来第一次技术周期——全IP、高清化监控技术的到来,前端的摄像机进化为网络型的高清摄像机。2011年前后,大华股份推出全系列CMOS和CCD高清网络摄像机,这才终于赶上了视频监控高清化的技术浪潮。

自2014年以来,大华股份开始进行战略调整,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角色拓展。这是因为安防行业第二次技术周期——智能化来临,智能物联成为安防行业的新趋势,视频监控逐步由单一功能产品发展为了以视频监控技术为核心的多元智能化AIOT产品。

虽然比龙头海康威视晚了2-3年,但得益于市场增长的红利,大华股份成功升级为以视频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大华股份再次跟上了安防发展的技术浪潮。

所谓解决方案提供商,其实就是提供包括硬件搭建,软件服务的一条龙式服务,而不是过去的单纯卖器材,赚制造的钱。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对于视频监控的需求大量增加——C端市场开始兴起。2017年大华股份成立消费者业务品牌“乐橙”,开始提供家庭和商铺用摄像机及智能猫眼、智能锁等产品,向民用C端布局。

总结大华股份的发展历程,可谓和海康威视殊途同归,其中的重要因素是赶上了国内安防行业发展的大潮,抓住两次技术周期,顺势成为行业弄潮儿。可以说,安防行业的蓬勃发展托起了大华、海康等企业的成长。

时代红利消退,增长乏力

正当大华股份想要更上一层的时候,却不得不面临行业下行周期的挑战。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宏观经济增速下行,政府投资缩紧,叠加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大型建设项目阶段性完成,安防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即使是龙一海康威视,净利润增速陡然降至9%左右,大幅低于其历史平均水平(20%)。

图2:大华股份的营业增速从2018年进入拐点,资料来源:招商证券

实际上,安防的生意模式一直都不太好。

其一,安防产品本质上归于电子类产品,呈现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的特色。为了保持竞争力,行业玩家必须投入足够的研发强度,不断推陈出新,一刻也不能懈怠。这方面从大华股份历年研发投入可见一斑:2017—2020年,大华研发费用分别为9.5%、9.7%、10.7%、11.3%。

其二,长期以来,大华股份、海康威视等安防龙头的业务以to B和to G为主,其中,政府部门就占据了2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大华股份没有过多产业链话语权,从历年财报可以清晰地看到,应收账款大幅高于应付账款。

其三,安防行业涉及面广,客户需求多样化、非标准化。面对碎片化市场,尚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安防龙头很难像消费互联网巨头一样,短期建立规模效应、获取巨大收益,而是需要与产业客户长期合作共进,在垂直领域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年,大华股份实现营收305.6亿元,同比下降6.9%;净利润更是下滑严重,同比下降33.7%。其本质是,过去安防行业需求高增长是公司持续高成长的源泉,如今时代一去不复返,处在长波经济周期的萧条期,大华股份亟需新的增长点来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02 安防的第三代创新周期AI正在打破行业“僵局”

在传统安防及视频监控领域,业内普遍预期国内市场今后数年仍将保持10%以内的低增速,市场情绪悲观。未来的增长将更多依赖于智能化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大华股份也早早布局智能物联和大数据等新兴业务,业务板块已覆盖到机器视觉、机器人、汽车电子、智慧安检、智慧显控、智慧控制、智慧热成像等领域。尽管如此,公司创新业务收入占比仍然较低,直到今年上半年才提升至12%。

图3:大华股份战略示意图,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今年以来,多模态GPT的发布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也为安防行业带来更多信心,因为安防天然具备极高的数据密度和充斥着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在AI浪潮的驱动下,将进一步扩大安防的应用广度、丰富场景,行业天花板的想象空间再次被打开。

AI技术能够解决安防业务场景中高度复杂的计算问题,以及多因素、动态的推理问题,通过算法与算力的支撑帮助用户完成感知、认知与决策支持。例如,多模态大模型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分析及输出的丰富度、准确性,有望改变智慧视觉等垂直应用领域解决方案。

值得期待的是,AI赋能数字化对于客户的价值是传统安防项目的数倍。以制造业为例,过去大华股份打交道的部门更多是安保部门,价值量主要来自安装视频监控及后期维保。但在AI时代,凭借客户资源优势、数据积累优势,可以进一步向上层拓展业务圈,为客户提供一系列提高生产效率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降本增效。

图4:AI时代显著增加安防价值量,资料来源:德邦证券

在产品方面,传统的安防产品正在大幅减少,AI+安防的产品在大幅增加,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安防的附加价值不断提升。传统安防产品主要通过硬件销售获得收入,而AI+安防产品的推出则推动了更多软件服务的收入增长。

与此同时,AI视频监控的平价化也将加速安防+AI的渗透。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AI视频摄像机,单路平均价格已降至万元以下,预计到2025年,AI视频监控单路价格有望降至4000元左右。

图5:中国AI视频监控单路平均价格(单位:元/每路),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成为AI时代适者

AI+安防将从传统行业延伸到各行各业,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智慧零售、智慧能源、智能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这些比传统安防更具潜力的AI+安防市场正徐徐展开。

数据资源是AI模型搭建的基础,而视频监控领域所拥有的海量数据资源,为AI算法的升级迭代提供了肥沃土壤。正如我们在《算力之后,数据要素风起》中总结的,数据要素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为人类社会最密不可分的生产要素之一,其被视为新的发展阶段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率的胜负手。

大华股份等安防龙头深耕行业多年,已经积累大量数据资源。AI时代将进一步放大先发者优势,无形中助力其掌握第三代创新周期先机。

当然,随着行业边界被打开,未来竞争也趋于白热化。AI时代对安防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苛刻要求。毕竟AI时代同样强调算法实力,华为和AI四小龙等竞争威胁自然变得更大。

接下来,大华股份的业务结构能否改变,创新业务怎么在AI时代迎来增长?比走出行业周期低谷更关乎生死的,可能是如何把握住AI时代,尽快成为AI时代适者。

图6:大华股份五大研究院,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03 中国移动是“入股”还是“入主”?

今年3月31日,大华股份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发行对象为中国移动。大华股份历时2年的定增计划终于尘埃落定。

本次发行后,大华股份的前十大股东排位顺序发生了变化,虽然傅利泉和陈爱玲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但中国移动已经超越创始人之一的朱江明成为第二大股东。

图7:中国移动成为大华股份第二大股东,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中国移动作为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拥有强大的渠道和品牌优势。大华股份配合中国移动输入自身产品和解决方案可能是最值得期待的一部分合作场景。

目前,中国移动具备自有及合作渠道网点超30万,遍布全国市/县/镇。通过与中国移动合作,大华股份可以更好地触达下沉客户群体,可以在碎片化市场中建立更完善的销售体系,实现更高效的业务增长。

另外,中国移动自身在视觉AI方面形成了人体姿态行为分析能力、通用场景目标检测能力,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华股份对图像、视频等形式的具体场景的AI分析能力,赋能大华在安防领域应用场景更快落地。

但事实上,中国移动自身的传统通信业务已是非常成熟的业务,早已经面临无法增长的困局。中国移动同样亟需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此次移动入主大华股份,斥资50亿,其实不过是中国移动转型之路的一段插曲。

近年来,中国移动的投资手笔相当慷慨,旗下中移资本累计投资项目已达70余个,投资规模超800亿元。比如视频内容领域的芒果超媒、凤凰传媒,数据安全领域的启明星辰,交通领域的东方航空,金融业的浦发银行,智能语音领域的科大讯飞等,投资领域可谓广泛。

中国移动表示,公司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能力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夯实数智底座。类似的,中国电信也对外公布其在AI方面的进展:构建星河AI算法平台底座,自研场景算法达到5500个;升级推出百亿级参数的星河通用视觉大模型2.0;发布生成式语义大模型TeleChat。

中国移动上半年数字化转型收入达到人民币1326亿元,同比增长19.6%,占通信服务收入比提升至29.3%。数字化转型收入对通信服务收入增量贡献达到84.1%,成为公司收入增长的新引擎。

相比之下,作为大华股份,行业老二的位置可谓一言难尽,前面是稳居全球龙头的海康威视,后面又有华为、旷视科技、云天励飞等虎视眈眈。在强敌环伺、技术革新的新格局中,虽然有AI这个大风口,但要守住江山、扩大版图,恐怕不是靠几个研究院就能解决的。

假如中国移动入主,对创始人而言,是否是更加体面的“离场”,引发外界无限猜想。毕竟56岁的傅董事长已经到了交接的年龄。而当年的老搭档朱江明早在2015年就下定决心离开安防行业,加入造车大军。

当然,中国移动不失为一个阔绰又有影响力的买主。早在2019年,大华股份开始和中国移动牵上线,开始在5G行业应用、物联网、DICT市场和基础通信业务等方面展开合作。直到2021年,公司正式启动向中国移动发行股票事宜。

而同样是2021年,朱江明选择正式辞职,不再担任大华股份任何职务,一门心思拥抱零跑汽车。当年一起打拼的创业团队宣告解散。

在我们看来,中国移动和大华股份都有各自的算盘。中国移动入主大华股份,双方合作能否实现业务共振,做出1+1大于2的效果,仍需谨慎看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