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是越来越离不开医院了,生老病死,每一环节几乎都与医院难解难分,我们在医院里诞生,从此常常出入其中,年老时去得更勤,最后还往往是在医院里告别人世,在我们的生活中,医院、医生、医学占据了太重要的位置。然而,医院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却是如此稀少,女人分娩,病人求医,老人临终,都是生命中最脆弱的时刻,最需要人性的温暖。
都说“医者仁心”,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脱去以往的白大褂,身穿厚重的防护服,脸上满是深红的压痕,手掌被汗水泡到起皱……”。这是医生特别的模样,日夜兼程的抗“疫”之战让他们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束光,但培养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真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据统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只有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执证上岗,为什么医生的上岗率这么低?
(相关资料图)
01.超长前期培养期难以坚持
据统计,超半数规培医生表示月薪不足五千元,这让很多中国医生的职业倦怠从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毕竟中国的医生培养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对于中国医生来说,近十年的的求学路让他们与同龄人的步调并不一致,可能面临同龄人与自己收入差距巨大的情况。
02.医患比例失调
中国医生与总人口比例仅为 1:667,低于西方 1:225,医生的比例低,意味着每一位医生所承担的诊疗任务、工作时间都会增多,由此产生负荷状态。
同时,中国存在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吸收着附近省市的患者;三级医院也在吸收本该去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这让原本就负荷工作的医生们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03.医疗暴力事件
除了医生人数不足,另一个特殊性的原因就是,中国医生面临更多的医疗暴力事件。
中国医疗暴力案件虽然在逐年下降,但是因心怀不满的患者及其亲属行凶而受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医患冲突还是时有发生。
医生比例低、工作负荷大,医患暴力纠纷等等综合原因,进而出现的职业倦怠又让一些医学生放弃从医。
04.素质培养
爱心和医德不是孤立之物,而是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上培育出来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医学院确实存在着缺陷。医学生课业繁重,除了许多必要的课程、背诵的书籍,还得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做实验,经常晚上都要去上课。在如此紧凑的压力下,医德乃至人品教育几乎就只能依赖于原生家庭。
想成长为一名真正德技双全的医生,太难了!他们不仅要度过漫长的求学生涯,还要面临经济、年龄等等压力,在这样的负面影响下,一个人还能有多大的热情成为一个好医生呢?
而真正医学院培养出的医生中,有多少是有良知和教养真正的知识分子,又有多少是穿白大褂的蒙昧之人?
这本《医学院的导师制》书中运用大量实例,帮助每一个人深刻理解什么是良好的导师制,如何培养医学职业精神。针对适用于不同人群(如医学生、住院医生、临床教师和临床研究者等)导师制提供了指南,关注针对特殊人群导师制的问题,从不同专家的经验和角度思考如何成为榜样以及如何指导他人取得事业成功。
宽博士独家解读此书,帮助大家理解医学行业运行的底层逻辑,探讨医生这个职业的价值以及大家对这个行业所存在的一些困惑,并给予想投身医疗行业的年轻人未来如何得到发展的建议。
点击加入「宽博士书友会」,观看《医学院的导师制》完整版精读视频看“大医精诚”背后的人间百态!
点击阅读宽博士全年书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