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天津银保监局、河北银保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动绿色金融助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三地协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从体制机制、重点区域、产业项目、改革探索、风险防控、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重点任务,助力京津冀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作为我国经济“第三增长极”,肩负打造“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示范区”的重要使命。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北京具有丰富的金融资源,天津、河北绿色能源较为丰富,且传统重工业、能源转型需求大,产业承接空间广阔。京津冀通过协同合作,实现三地优势互补助力绿色转型发展。
(相关资料图)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通过跨地区合作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优势和资源,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清洁能源转型,实现共赢。同时,跨地区合作也可以扩大绿色金融领域的覆盖范围,让更多企业和项目获得绿色金融的支持和融资。
明确发展目标
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
《通知》以支持京津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绿色金融协同合作为蓝图,明确该项工作时间节点和预期目标。即到“十四五”末,京津冀银行保险机构基本建成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从现在起到2030年,努力实现京津冀银行业绿色信贷年均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业务规模稳健增长。
具体来看,要求机构将绿色金融理念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将低碳要求嵌入相关内部制度与流程中。通过建立绿色项目优先审批机制、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等方式,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和风险管理水平。鼓励京津冀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经验交流,探索研发适合本机构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模式,优化绿色信贷担保方式,积极拓展环境权益质押信贷业务,通过银团贷款、共同保险、银保合作等方式加大绿色金融供给,扩大绿色金融覆盖面。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
此外,《通知》明确重点支持领域及限控领域,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京津冀银行保险机构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为雄安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在雄安新区建立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优化项目筛选,加强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领域投融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重点区域金融服务质效,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保险,为京津冀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保驾护航。
强化监管联动
辖内机构紧抓发展机遇
此次三地协同发展的另一个目标是京津冀三地监管部门在统筹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加强风险联防联控、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跨越式进步。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袁帅认为,绿色金融产品仍不够丰富、定价不够准确,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试错和产品调整期。同时,环境和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尚不完备,因此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和落地过程中可能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周茂华看来,如何重塑绿色金融业务流程体系,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与战略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如何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减少信心不对称;如何提升绿色金融风险定价等,都将是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
因此,对三地金融机构来说,应紧抓此次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各地金融机构应加大战略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透明度,打造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合作,结合当地资源和需求,共同推动移动的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的经济转型。”袁帅说。
周茂华表示,商业银行应在绿色项目标准界定、碳核算、信息披露、绿色项目风险管理、数据积累等方面练好基本功,同时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稳步拓展绿色金融服务范围,以满足绿色发展金融服务需求。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