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寺,乃大名鼎鼎的紫金山灵谷寺之前身。
(相关资料图)
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一生曾三次担任江宁府(今南京)知府,给这座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他曾奏请将玄武湖“泄湖为田”,让玄武湖在金陵版图上消失了近三百年;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晚年还尽心竭力,将紫金山上六朝以来的七十余座寺庙合并为了一座太平兴国寺。
六朝时期紫金山有七十余座寺庙
金陵之有佛教,始于三国东吴。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到了南朝梁代,全城佛寺已达七百所之多,而紫金山一带就占了十分之一,比较知名的有开善寺、定林寺、大爱敬寺、飞流寺、延贤寺等。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开善寺,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梁武帝花了十万铜钱,为安奉高僧宝志遗骨法函而建,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又以汤沐之资,在其上造五级浮图,时人称之为“志公塔”,因为塔顶嵌有琉璃宝珠,又叫“玩珠塔”。
紫金山的六朝佛寺大多由皇家或士族官僚建立或供养,如大爱敬寺为梁武帝敕建,集善寺为齐武帝敕建,福田寺为齐豫章王所建;延贤寺由梁武帝的大臣到溉以官俸供给,草堂寺则由南朝士族周颙仿蜀中草堂寺所造。正是因为紫金山的钟灵毓秀,又密迩宫阙,使得崇奉佛教的王公朝贵们纷纷把目光投向这里,从而出现了“钟山帝里,宝刹相临”的局面。
随着紫金山一带佛教兴盛,各寺可谓大师辈出:定林寺的僧祐是南朝齐梁两代的律宗巨匠,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开善寺的智藏是南朝梁代成实论三大师之一……这些佛寺虽然同处于一座山上,但是由于各家学派师承不同,紫金山佛教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创新、异彩纷呈的景象。
王安石将紫金山诸寺合并为太平兴国寺
北宋熙宁九年(1076),变法失败的王安石被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从此退出政坛,混迹禅林。如果说金陵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那么紫金山就是王安石在金陵的最爱。他常骑上一头小毛驴,带着老仆人,游化太平兴国寺、定林寺、草堂寺、竹林寺以及紫金山诸胜迹,与寺僧论法谈禅。这其中,王安石与太平兴国寺的觉海禅师交情最深。太平兴国寺就是六朝时期的开善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被赐名太平兴国禅寺,而觉海禅师则是南朝萧梁“白衣国师”傅大士之后,外表木讷而内隐慧珠,年轻时就与王安石情同兄弟,王安石贵为宰相后,觉海为避结交权贵之嫌,故意疏远王安石。待到他辞官归隐,两人又和好如初,清谈终日。
熙宁九年,也是王安石长子王雱去世的年份。王雱埋骨钟山,其祠堂就在太平兴国寺的宝公塔院内。他生前才高志远,著论深刻,赞助父亲推行新法,深得王安石喜爱。如今每次参访太平兴国寺,王安石都倍感亲切,仿佛爱子仍陪伴在身边。一次扫墓后,他奏请将自己在金陵购置的荒熟田等一律割归太平兴国寺,为儿子王雱“置办功德”。
在紫金山诸寺中,王安石觉得只有太平兴国寺保留了六朝风貌,其他寺庙香火已经大不如前,于是他下决心将紫金山多座寺庙并入太平兴国寺。经过数年经营,他拆并了周围其他寺庙,以扩大太平兴国寺的影响,使其成为金陵首屈一指的大刹。元丰七年(1084),曾经反对新法的苏轼途经金陵,与王安石共游紫金山及太平兴国寺,二人诗酒唱和,尽释前嫌,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紫金山六朝诸寺如今遗迹寥寥
王安石并括六朝所遗七十余座寺庙后,紫金山的佛教文化也从六朝时期的宗派林立变为了禅宗一统天下。南宋嘉定年间,“蒋山太平兴国禅寺”成为官方评定的禅宗五山十刹之一。元朝泰定年间,元文宗图帖睦尔潜邸集庆路城(位于今南京老城区),将太平兴国寺扩建为东南巨刹,并在其北别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崇禧万寿寺。明初朱元璋选择陵地于独龙阜,将蒋山寺(太平兴国寺)移建于紫金山东麓青林冈前的一片谷地上,敕名灵谷寺,赐额“第一禅林”,从此该寺晋级为当时天下最大的寺院——京刹。
然而,并寺前的其他六朝遗寺,其世系、方位甚至名称,都已无从详考。清末民初,著名方志学家孙文川、陈作霖编撰《南朝佛寺志》,从历代史书、艺文、杂志中搜索发现了226座六朝佛寺,其中包括紫金山一带的二十余座,也只有历史记载的三分之一。
如今,虽然灵谷寺古迹荟萃,但是年代都在明清以后,紫金山上与六朝佛寺有关的遗迹已经寥寥无几,现在值得探访的地方大致有三:头陀岭山顶公园里有古白云寺的白云泉,相传六朝就因“清茶一杯,解渴三日”而闻名;小茅峰东侧半山坡有古头陀寺的应潮井,是南朝梁代石兴于大同元年(535)所掘之井,俗传其水与江潮相应;北高峰有太子岩,是南朝萧梁昭明太子的一处读书台,为普通元年(520)大爱敬寺的寺基。有兴趣者不妨一探。贺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