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3月24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提醒公众当前用药安全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该《报告》中显示, 从1999年至202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085多万份,23年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状态。去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02.3万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增至1435份,全国97.8%的县级地区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增至1435份,意味着每697人当中就有一例因吃药而发生不良反应或事件的现象。

该《报告》中称,202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94.2万份,报告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占88.1%,中成药占11.9%。其中,化学药品中不良反应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是抗感染药、肿瘤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镇痛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2022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化学药品中,报告数量最多的是肿瘤用药、抗感染药。按严重报告占本类别报告比例计算,肿瘤用药的严重报告比例最高, 其次是免疫系统用药。

药品的不良反应一般由两种情况导致,一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一般来说,所有药品都会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二则是因为没有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盲目用药、不对症服药给身体所带来的危害。

该《报告》在统计去年各类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的同时,还向民众列出了几大日常用药的科普小贴士包括感冒药有哪些成份,使用抗组胺药需要注意哪些、头孢唑林临床使用注意事项、血管活性药使用中应注意什么、儿童安全用药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