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富密码?
(资料图片)
“建议禁止在商家宣传中使用零添加”,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提交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科学严谨性,提升谣言整治力度的提案》。
孙宝国表示,一些固有的认知误区给科普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部分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而部分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利用消费者的认知偏差,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零添加”,不仅违背客观事实,也误导了消费者。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新国标,禁止在商业宣传及标签标识中使用“零添加”相关概念。
有些尴尬的是,与孙宝国的呼吁不同,“零添加”似乎正成为调味品行业新的致富密码。
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场与调味品相关的博览会上,“零添加”产品成了会场上的”绝对的明星“。现场,大大小小近百家调味品生产企业,几乎都在力推“零添加”、“有机”、“减盐”等相关产品。除了酱油,醋、蚝油、料酒、酱料等调味品也纷纷加入了“零添加”行列。
事实上,“零添加”概念虽然是在“海克斯科技”事件之后才彻底火起来,但其在调味品行业并非新概念。
海天早在十年前就推出了零添加产品,千禾味业的零添加产品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彼时,前身从事焦糖色等食品添加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千禾味业,在主营的焦糖色业务陷入瓶颈之后,业务向下游调味品扩张。为了避开与业内头部企业直接竞争,其调味品业务主要聚焦在中高端产品上,并于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产品。不过,此后多年,千禾味业的零添加系列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8年,公司才正式确立以零添加产品为主的产品战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千禾味业如今已成为零添加酱油的龙头企业,相关产品已占公司调味品营收的50%以上。“海克斯科技”事件后,千禾味业更是成为市场宠儿,在零售端和消费领域均表现强劲。
根据最新的业绩预告,千禾味业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1亿-3.54 亿元,同比增长40%-6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05亿-3.49亿元、同比增40%-60%。“海克斯科技”舆论风波发酵的第四季度,其扣非净利润最高增长超90%。
这份成绩单,在消费集体承压的2022年,可谓亮眼。受各项利好因素的影响,千禾味业的股价从2022年9月底至今,已上涨近80%。
海天受挫、千禾狂飙,让越来越多的调味品企业卷入了零添加赛道。快消君在本次展会现场了解到,多家企业是在“海克斯科技”事件之后,才开始快马加鞭着手推进相关业务的。某头部醋企的零添加醋和料酒今年2月正式上市,本月开始在广州等重点市场做推广,对照头部阵营的其他企业,其反应已然“落后”。
虽然一窝蜂涌入,但显然各家企业倾注的精力和期许并不相同。与部分企业跟风推进、浅尝辄止不同,加加食品把零添加产品战略上升到了“逆风翻盘”的高度。
在展会现场,零添加系列成了加加食品全力推进的产品,涉及酱油、食醋、蚝油、复调等多个品类。在最近一次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上,加加表示,2023年公司的重点将放在零添加、减盐等中高端系列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上,足见公司对其寄予厚望。
吃行业红利?
谨防掉队也好、逆风翻盘也罢,下游企业的一窝峰涌入,确实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展会现场,可以看到不少上游供应链企业,乘着“零添加”的东风来寻觅商机。
某从事酵母提取物生产研发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快消君,近两年随着“零添加”势起,明显感觉到下游调味品企业的相关需求在快速增长。而上海一从事生物制品转让和技术咨询的公司,去年开始将业务范围从医疗、化工原料等领域延伸到了调味品行业,利用公司的现代酶技术来助力调味品在无味精添加的情况下实现提鲜增味。该公司此次参加会展,主要目的就是挖掘下游合作客户。
据悉,我国调味品行业的零添加虽然没有统一标准,但不添加味精基本是目前行业共同“选择”。而于传统调味品而言,味精又是增鲜提鲜的必要元素。没了味精,产品的提鲜要么靠添加酵母提取物、呈味核苷酸等增鲜成分,要么靠发酵技术来提升氨基酸、多肽等风味物质含量,实现替代味精的效果。
与很多行业类似,零添加概念在调味品市场的火热似乎让卖铲子的企业先赚到了钱,而卷入其中的调味品企业日子却并不好过。零添加背后是更残酷的商业竞争。
企业扎堆挤入零添加赛道,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则是行业天花板隐现的情况下、寻求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以酱油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酱油产量从2015年的1011.9万吨下滑到2018年的575.6万吨,2019年开始缓慢上升,但到2021年仍然只恢复到了788.15万吨。
酱油渗透率近乎饱和的同时,上游原料价格还在不断上涨,传统调味品企业靠销量支撑的性价比生意越来越难做,这点从海天逐年下滑的业绩增速就可见一斑。
为保住业绩,调味品企业一方面对现有产品进行直接提价,一方面则着手推出更高毛利率的高端产品,零添加产品就是趋势之一。不过,在零售端,零添加产品动辄几十甚至上百元的高售价,将大部分消费者和餐饮商家拦在了门外。
展会现场,快消君碰到了少数做高端私厨的餐饮商家在关注零添加产品;但也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目前,零添加调味品的目标消费群体仍然局限在少部分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的个人和家庭上,对餐饮的渗透率很小,未来也不会很高。
在调味品专家、赋能型产业投资人陈小龙看来,零添加产品未来会成为趋势,但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很难攻下餐饮渠道。这一方面缘于产品的价格门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口味口感的不足,“我国的零添加酱油,特指不添加味精,其鲜度较传统酱油来讲仍有不足,这决定了其在餐饮渠道只会有极小的渗透”。
某醋企的业务人员也表示,目前其公司的零添加产品主要在广州等几个一线城市的KA卖场、高端超市进行推广,餐饮渠道及常规零售终端均未涉及,“一瓶500ml普通的醋和料酒在终端卖6-8元,但零添加的价格往往是18元往上走,一般的渠道肯定卖不动”。
显然,“海克斯事件”虽然加速了零添加产品的市场教育,但调味品的主流趋势仍然是追求美味、便捷、安全。在陈小龙看来,海天的业绩短期确实受到了舆论风波的影响,但其拥有全国调味品最大的分销渠道、庞大的客户基础,及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这些均未受到实质性的伤害,反弹能力不容小视。
反倒是过度营销“零添加”的企业,未来一旦新国标落地,会有被“反噬”的可能。消费者对于食品健康安全的追求是大势所趋,但对食品而言,健康并不等于零添加,让产品变得健康、还有很多事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