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领奖的女生有锐气,保持这样的锐气不被现实所磨损,可以鼓励更多年轻人重视创作而非忙于钻营。但与此同时,也期望她保持内省,注重观察内在感受与外在环境的冲突,并能够处理好这种冲突
近日,青岛电影学院一女生在学校举办的2023年毕业联合作业“金象奖”颁奖典礼上,拒绝了校方为她导演作品《吹响小山河》颁发的三等奖,“得了三等奖,我是不接受的……希望观众、评委好好看看我的这部片子”。此事引发关注后,有不少网友在该作品下留言,有人认为影片“很有想法很酷”,也有人指出,“该片学生气很浓,想法很多,但都浅尝辄止了,但凡深入一些会更好”。
(资料图片)
本来是一个外界关注度较小的校级奖项,因为这名女生的做法而广受关注。“拒领奖项”是最吸引眼球的核心关键词,这一做法的罕见性,决定了当事人会成为颁奖典礼上的主角。女生拒绝的理由值得商榷,但女生拒绝的做法却值得尊重,那是她的权利,亦是她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
不少网友钦佩这名女生,是因为她在面对母校、评委、观众时,体现出对自己、对作品的一份自信。除此之外,作为被评判的对象,她敢于挑战权威,质疑规则,确实勇气可嘉,网友由此也会由衷地相信,她会保持这份风格,并将其贯穿到未来的作品中去,使自己的作品也拥有这份锐利的反对精神。
只不过,或是因为情绪激动的缘故,女生不接受三等奖的理由,说出来显得有些牵强,比如“个人出了30多万”“国际上获得过很多奖项了”“A类的提名”等,这固然能部分证实作品具有一定的品质实力,但并不等于作品可以像一些非常优秀的影片那样拿遍奖项,而且连那些大片也有失手其他奖项的时候。
影视奖项因为国别、文化、定位的不同,在选择获奖作品方面会有较大的不同,为了捍卫奖项的独特风格,不少奖项会拒绝与同级别竞争对手走向雷同,比如同为欧洲著名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注重先锋与探索,戛纳国际电影节倾向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柏林国际电影节则关注政治与社会,在获奖作品尤其是“最佳影片”方面,三大电影节往往会尽力避开重复,以彰显个性。
青岛电影学院举办的作品颁奖,显然没法与国际电影节比拟,作为一个校内奖项,它自然会有自己的规则与定位,把相关奖项颁给不同的作品,有着自己的考虑。因为一名获奖者的拒绝领奖,就认为其有“黑幕”“潜规则”,这种观点缺乏更多的证据支持。按照获奖女生的表述,学校为她的作品也出了一部分钱,此后学校工作人员也回应称“评委老师都是比较专业,打出来的分是值得认可的”,这或能表明,获奖女生与评委之间,存在的是审美差异之争;获奖女生的言论,是与校方的观点之争,“黑幕”“潜规则”的说法,可能是想多了。
有审美差异,有观点之争,这再正常不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辩论,哪怕最终达不成共识,但这一过程是珍贵的。所以,该女生不认可自己得了三等奖并拒绝领奖,亦可以视为她发起辩论的起点,以此为契机,青岛电影学院不妨将全部获奖作品放在网络平台上,使更多观众可以参与欣赏与评论,这对扩大学校与学生的影响力有好处,也对年轻人的电影作品传播有益处。
拒绝领奖的女生有锐气,保持这样的锐气不被现实所磨损,可以鼓励更多年轻人重视创作而非忙于钻营。但与此同时,也期望她保持内省,注重观察内在感受与外在环境的冲突,并能够处理好这种冲突。在多媒体与全平台时代,相信优秀的人与优秀的作品,最终都会被看到和发现——拥有这份认知与底气,可以更从容地面对成长路上遇到的一切。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
编辑 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