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谦慎展示精美的刻纸料丝花灯
人物名片 许谦慎
【资料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许谦慎花灯艺坊负责人
泉州花灯传习所负责人
泉州网6月29日讯(记者 陈智勇 文/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谦慎常自谦为“业余花灯制作者”,他13岁成为泉州市工艺美术社学徒,师从李尧宝大师学习刻纸和花灯制作技艺,然而命运多舛,15岁被迫提前“出师”,此后放过牛、当过兵,做了大半辈子机械厂工人,但心中最爱的仍是泉州花灯制作技艺。
如今虽已82岁高龄,许谦慎仍一有空就制作花灯,一盏花灯照亮近七十载的坚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然成为其生活的最重要内容。
传承刻纸料丝花灯报答师恩
泉州的元宵灯会始于唐朝,盛于宋代,闹花灯的热闹场面冠绝天下。诚如《宋书》所载,“天下上元,花灼之盛,无逾闽中”。
千百年来,正是像李尧宝、蔡炳汉、许谦慎这样的一代代花灯制作师让泉州花灯制作技艺薪火相传,让一盏盏工艺精湛的彩扎灯、刻纸料丝花灯、针刺灯成为泉州花灯的“台柱”,耀眼生辉。
回首艺术人生,最让许谦慎感动的是,恩师李尧宝在他离开工艺美术社后不久,通过师兄送给他一套工具,并转告他:“以你现在的手艺,可以挣吃(谋生)了。”李尧宝还介绍了别的师傅给他,让他接一些活儿来做。这套工具,也成为许谦慎在人生低谷中最温暖的慰藉。
许谦慎当学徒时十分刻苦,悟性又高,制作技艺得到李尧宝的赞赏,在恩师眼里他已经“出师”了,这套工具就是传承信物,也成为传承刻纸和泉州花灯制作技艺的利器,一直使用至今。如今,当年的20余名同门师兄弟中,只有许谦慎还在坚守。近70年来,他对花灯艺术的热爱从未改变过,并勇担这门技艺传承的责任与使命。
许谦慎回忆说,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停摆”,泉州花灯制作技艺凋零,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泉州元宵灯会时,参展花灯整体水平一般,很难觅得刻纸料丝花灯的影踪。1987年,他制作一盏多角料丝灯参加在泉州开元寺举办的元宵花灯展,获得荣誉奖。第一次参展就小有成绩,让许谦慎备感兴奋,此后每次灯会,他均会创作传统花灯参展,获奖超过20次,其中一等奖6个。
刻纸料丝花灯是无骨花灯,因为没有骨架,十分轻巧甚至能飞起来。由于制作难度高,刻纸料丝花灯一度失传,李尧宝大师花费一生心血,“复活”了这门手艺。“做了一辈子花灯,我最欣慰的是没有辱没师父李尧宝的名声,回报了他的恩情。”许谦慎说,传承好花灯艺术就是报答师恩的最好方式,刻纸料丝花灯绝不能在自己的手上失传。
元宵灯会为花灯制作提供平台
2006年5月,泉州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喜讯令许谦慎备感兴奋。此时他已经从泉州一机械厂退休,全身心投入泉州花灯的制作和传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18年获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谦慎不仅完整掌握了泉州花灯的关键工艺技术和制作技巧,同时在新材料的应用方面大胆创新,采用电、光等技术,增加了花灯的动感。其作品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协调统一,制作的花灯造型美观、经久实用,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点一盏花灯,传一门技艺。”许谦慎说,要持续举办泉州元宵灯会,让广大花灯制作者有展示的平台,这样才能将这项技艺传承好。在泉州方言中,“灯”与“丁”同音,因此点亮花灯,也是点亮百姓对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的殷殷期盼。闹花灯看的是希望,有灯就有人,有人才能传承好。
许谦慎说,刻纸料丝花灯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交技画色、竖灯、装饰等十道主要工序,全是手工活,一盏花灯花费一个月时间制作是常事。
“料丝花灯要好看,刻纸就要精美,画工一定要漂亮,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一把锋利的刀。”许谦慎说,现在用的刻刀还是师父当年送的,为了保持锋利要经常磨,如今刀长已从最初的20多厘米缩短为10多厘米,但锋利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