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以来,我们国人对语言与文字的认识(语言学理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已习惯称为中文汉语。在广义概念上语言与文字可以两者近似同意来理解使用,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方言口语是指狭义的语言概念(传统上也称言语)。

表音文字(语言)是由拼音单词与语法形式构成,并且得出结论认为——文字记录语言。此上述观点其实隐含有三条假设。第一是语言产生必然早于文字。第二语言不能指示或改变文字,即逻辑关系单向不能逆推。第三由于拼音组合为单词才有实意,因此西方语言重视语法形式而忽略其他如音素(字母或语音)与符号的本身含意,自然倾向于语言与文字更或优先(本质是形式逻辑大于符号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却表明,世界各地族群普遍有口语却未必形成文字。古老悠久的文字系统却长期指引或规范着广大地域的各族语言趋向(语系与字符有趋同性传播)。

汉语(以及汉族)称谓始于汉朝统一,先秦以前夏商周三代皆称雅言(当时河洛地区语音),汉语传承前代雅言并有些变化称为正音(此后发展完善为相对独立的音韵学,相关具体内容另有前文论述——汉语音韵中隐藏的秘密以供参考),以后经过不同时期的延续演化成为今天的标准普通话。商周交替时期,文字及文言(范式)已完全成熟定型,也可以认为当时雅言与文字作为两个系统相对存在使用,文字及文言(范式)作为整体系统一直长期规范雅言正音的持续演化,我们语言(包括各种方言)更多是在表示(指向)文字系统。


【资料图】

已知文献记载,周代太史籀整理所作有十五篇,此文字标准称为大篆或籀文。先秦以前,有大篆、金文及方国多种形体等皆称文(某些有专有用途与含义),例如图鸟虫体、禹王碑文以及近代发现的甲骨文、东巴文等等。秦始皇帝兼并六国,天下统一(同时规定标准——车同轨,书同文,同律度量衡)。李斯等人参考借鉴大篆而创作小篆(李斯所作《苍颉篇》、赵高所作《爰历篇》、胡毋敬所作《博学篇》,以及汉朝扬雄所《训纂篇》,秦汉各有三仓及训纂之书)。

禹王碑文

鸟虫文

中文汉语的系统整理始于汉朝,许慎在其《说文解字》著作中说明揭示文字源流,条理分析解释字义并且形音联系,以文字演绎构建了大道宇宙体系(归纳提炼为五百四十部首,据形关联音义,始一终亥顺序)。文字是形音义三维一体,一字多(音)义通常表示在整体(字与字或字句关联,乃至于上下句式)关系中词性变化而多重字意(有待确定)。音通意近、音变义转、形似意近是文字隐性规则。示例:東(dong)——杲(gao)——杳(yao),三者本义是日照(影)位置变化。冬与東(同音),東在此指春以及生发之意。杲与高(同音),杲有中正至高含意。杳与咬(同音),杳即隐没(行迹)不见。中文系统学习首先要以文或字作为基本单位——教学基础核心,了解掌握文字本义以及多意延展。学习中文不同于表音语言(文字),不需要特别强调严格语法,并尽量减少组词——造句教学方式。

在此摘选许慎《说文解字–叙》其中内容如下: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

以上这段内容蕴含了丰富信息与重大文化意义,主要大意是:伏羲氏易卦是最早的表意符号系统(创设八卦系统,并以万物类象表示大道及宇宙万物的变化),即文字的源头或前身是卦符(自身内含象数理)。神农时期曾以结绳纪事方法管理社会事务,因逐渐不足表示或不易标识更多事物(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时期仓颉继承发扬创造的初文(是指不可拆解的符号单元),其后再组合为字。六书次序为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上兑下乾的重卦名)扬于王庭。此段内容大意:观察万物的形体(象)性质作用等,在不同范畴(角度)有所发现并制定的表示形式即是书与契两类,“书“是指在物体表面上书写契刻文字及图形,“契“是指相符契合(例如阴阳或榫卯相合)构造之物(其中部分契物涉及文字,大多数作为信物或契约凭证。总体而言“契物”有特定用途与意义)。以上书与契的方法(乃至科技工程)得到官方肯定推广应用。

【易传】有大量类似记载说明,坤为地(地势坤即顺)、坎为水(字形同卦象)。结绳作网罟,盖取诸离(详见易传),离卦亦作罗卦,取象制器(形而下者谓之器,开物成务,以定天下之业)。由此可知,“难”字本意——徒手捕获飞鸟所以难,古人训化仅有鸡鸭鹅类。网罗笼娄等工具,可以捕获(收藏)飞走动植等物产。简要概述,文字的经历发展有卦符——书与契——文字六书(篆隶定形为楷体)演化过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