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2月28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心发布《供应链金融科技重塑产业模式研究报告》。《报告》以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的发展演进为核心研究对象,形成对于当前实体经济产业链和核心企业模式升级的方法论总结,成为业界首份将供应链金融科技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的专项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供应链金融科技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要素,可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依托“双链联动”模式,从活动效率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维度,对目前的供应链进行了提质增效的改造,助力核心企业数字化升级,以及提升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

供应链金融科技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要素 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经过十年发展,已从“服务京东内部生态发展”的1.0阶段、到 “供应链金融与数字化技术的边界拓展”的2.0阶段,迈入3.0阶段“产业平台化输出”。在3.0阶段,京东科技经过对自身实践过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全方位产品能力的充分解耦、积木化拼装,打造综合型一体化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 以“数智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的“双链联动”模式,包括“十大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十大数智供应链服务体系”的“双十模型”,面向地方政府平台、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输出,助力核心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及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高效便捷获得融资服务。

《报告》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朱武祥教授领衔。朱武祥教授长期关注商业模式设计、公司金融、产业金融等领域。经过十七年的研究,朱武祥教授与北大魏炜教授共同提出了魏朱商业模式理论体系。朱武祥教授以魏朱商业模式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的发展演进和创新实践,为当前实体产业链数字化和企业自身数字化转型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朱武祥认为要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需要深入到产业商业模式视角进行探究。

根据魏朱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是经营活动系统及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驱动模式升级的内核就是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活动进行拆解,并对其承担主体、运行方式和交易结构进行优化。因此,企业从事的各种“活动+交易”是商业模式的底层要素。数字化时代,以供应链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商业模式设计的底层要素除了“活动+交易”以外,出现了“数据”和“算法”两大要素,这些要素层层相扣,不断优化和升级。企业经营活动和交易中产生的数据,通过形成算法,进一步指导企业优化活动和交易结构。在供应链金融科技的作用下,“活动+交易”产生数据,基于数据不断优化企业决策算法的路径被继续强化,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供应链金融科技可推动产业链的双重优化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报告》认为,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维度,对目前的供应链进行了提振增效的改造。纵向上,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推动以数智供应链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将供应链变成供应网,提升了供应链的效率和韧性;横向上,扩展面向产业生态的金融服务和技术服务能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报告》提出,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对供应链效率提升的成功实践并不是个例,而是基于其核心资源能力积累和对商业模式理解的结合,具有可复制性和借鉴意义。比如目前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已累计服务中海信托、古井贡酒、天奇股份等数百家核心企业,核心聚焦制造业、消费品、能源化工、交通物流、ICT等5大行业。

在能源化工领域,京东科技助力中国海油旗下中海信托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围绕中国海油旗下自建电商平台“海油商城”部署上线“海油e融”。基于采购商在海油商城的订单和历史交易数据,“海油e融”可为其提供“交易即授信提货即融资”的服务,高效便捷助力能源产业链下游经销商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优化用户体验,简化放款流程,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资信弱、无抵押、手续繁、周期长等问题。

京东科技供应链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周李军表示,《报告》首次以产业模式视角对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解读剖析,构筑了扎实的理论模型。周李军认为,供应链金融科技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链属关系“黏合剂”和业务增长“助推器”,可以促进产业链韧性增强。未来,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将产业多方推动“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将更普惠的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中小微企业,助力提升实体产业供应链的韧性与活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