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半年的亏损后,生猪产业似乎看到了曙光。

7月下旬以来,国内猪价持续上涨,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3日生猪价格达17.61元/公斤,创今年以来新高,此后略有回落,目前稳定在17.4/公斤左右。8月8日,猪肉批发均价达到22.74元/公斤,较7月最低价18.78元上涨超20%。

猪价近期为何强势走高?这是否意味着猪企已经走出持续亏损的泥潭?未来猪价走势又将如何?


(资料图片)

二次育肥刺激猪价上涨,景气行情是否可持续?

今年生猪产业一直在呼吁去产能,然而本轮猪价下跌可能与去产能的关系不大。

从新生猪仔和能繁母猪数量来安,行业去产能的进展比较缓慢。今年1-6月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9.1%,未来6个月内这些仔猪将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生猪供应将继续增加。同时据Mysteel数据,重点样本企业7月份母猪存栏量环比增加0.01%,其中规模场环比涨0.02%,同比涨6.31%;散户环比降0.02%,同比涨6.59%。

分析认为,猪价下跌主要受到许多突发因素以及市场情绪的影响。卓创资讯生猪行业分析师牛哲告诉钛媒体App,近期猪价强势拉涨主要因为国内大部分地区强降雨影响生猪调运,南方病猪对市场的冲击力度减弱,以及二次育肥热情攀升拦截部分标猪货源。

今年6月份,规模企业出栏情况整体按计划进行,然而南方地区养殖业受到疫病影响造成恐慌性出栏,短期内养殖单位出栏量激增,而走货情况不佳,拖累了猪价。7月下旬,南方猪病稍有好转,养殖户出栏节奏放缓,猪价才逐渐趋于稳定。

而二次育肥入场,则是驱动猪价上涨的重要动力。往年,肥猪(150公斤以上)的终端消费普遍低于标猪,因此价格也低于标猪,去年7月份标肥价差在0.46元/公斤左右。然而今年猪价低迷,行业纷纷以降低出栏体重的方式来减少库存、获得现金流,导致市场上肥猪短缺,肥猪价格反而高于标猪价格,也就是标肥价差(标猪价格-肥猪价格)倒挂。

据Mysteel农产品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重持续走低,7月达到120.55公斤,环比下降0.39%,同比下降3.53%。标肥价差也在7月初变为负值,肥猪与标猪的价差不断拉大达到0.44元/公斤,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省区肥猪价格甚至超过标猪达0.6—1元/公斤。

肥猪出栏体重下行,为二次育肥带来了投资机会。据牛哲透露,各大猪企在短时缩量后已经恢复正常走量,但在屠宰端,8月份屠宰企业开工率震荡下滑,截至8月7日卓创资讯监测的日度生猪开工率为29.05%,较上月同期下滑0.56个百分点。据华创证券调查,当前部分集团厂出栏结构中30%- 40%的猪都流入了二次育肥,与屠宰厂抢夺收购资源,此举也进一步抬高了猪价。

不过零售端猪肉价格的上涨并未冲淡业内的悲观情绪,一个表现是仔猪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牛哲解释这是因为当下正处于仔猪补栏淡季,加之业内对远期行情依旧相对悲观,所以仔猪价格持续低迷。

有券商分析认为,本轮价格上涨是肥标正差带动下的情绪性上涨,市场上供应并未减少,只是发生延后,从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下半年生猪仍然供大于求,猪价会继续呈振荡走势。同时,猪价大涨可能继续减缓去产能的速度,加剧未来猪价下跌的风险。

新希望方面也在近期机构调研中坦言,“下半年的猪价,尤其9-10月不会特别好,中秋国庆有可能价格也不会太好,三季度如果猪价一直低迷下去,行业里的压力会比较大,接下来就看产能去化的速度。”

不过业内也有较为乐观的声音,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认为,后期猪肉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饲料成本、生猪供应和消费需求等,预计未来猪肉价格会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可能会保持上涨。

牛哲也表示,下半年受国内经济继续修复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增加,加之开学季以及腌腊旺季对猪肉需求有提振作用,终端消费有望好转;受猪病影响,下半年生猪出栏量或略有减少,市场或处于供小于求的格局,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偏强运行。

猪价超过成本线,猪企已经穿越“寒冬”?

从近期各大猪企披露的7月销售业绩来看,猪价仍环比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个别企业甚至有所上涨,如京基智农和神农集团的售价分别比6月增加了0.43元/公斤和0.21元/公斤。这对已经亏损大半年的猪企来说是个好消息。

牛哲认为,上市猪企或许有着扭亏的可能。他解释,当前猪价已回升至养殖成本附近,并且四季度猪价依旧有继续上冲的可能,猪企有望实现扭亏为盈。

今年以来,各猪企争相降本提效,许多企业的生猪完全成本已经降至17元/公斤以下,按照目前的猪价来看已经进入盈利区间。其中成本控制较为优秀的牧原股份截至6月份成本已降至14.6元/公斤左右,并在7月21日透露部分区域的成本已降至14元/公斤以下,此外,新希望部分地区养殖场的成本也已经降到16元/公斤以下。

图:部分企业的生猪完全成本

降本成效显著之下,多家企业也降低了上半年业绩的亏损预期。其中,牧原股份预计亏损25.5亿元—32.5亿元,同比减亏51.37%至61.85%;新希望预计亏损27.9亿元—29.9亿元,同比减亏32.60%至27.77%。

不过,随着养猪行业散户被淘汰,行业集中度提升,企业未来面临着愈发激烈的竞争。牛哲认为纵向的一体化布局以及横向的精细化管理是头部企业的立身之本,其中饲料成本控制是重中之重。在养猪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接近60%,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猪企拥有自己的独特配料体系,可以根据粮食价格变化及时调整配方,进行不同品种、不同产区原料间的置换,平抑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平衡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单纯依靠外购饲料的猪企,饲喂成本相对更难把控。

此外,规模与产能对猪企来说也极为重要。今年猪企逆势扩张,5月底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约298万头,创下2021年一季度以来新高;6月神农集团披露计划拿出7.1亿元用于4个生猪养殖建设类项目;近期新希望表示,计划能繁母猪从当前的85万头左右,年底恢复到95-100万头左右,提升猪场的使用率。

猪企逆势扩张,很大原因是因为规模化是猪企压缩成本、增厚收益的重要途径。沙利文咨询顾问、行业分析师潘逸炜曾向钛媒体App表示,由于规模效应,头部的、大型的养猪企业培育一头猪所需的平均成本更低、利润水平更高,在财务上,体现为这些头部的养猪企业有更高的ROE。在规模效应下,猪价高位时有更多的猪可出,也是大型养猪企业的优势所在,带动了他们整体销售收入的上涨。

另外这也是为抢占市场份额做好准备。牛哲表示,在未来的周期中不仅会有散户陆续出清,也有中小企业乃至大型猪企退出生猪养殖市场,市场份额会被快速瓜分,参与其中的玩家,要有一定的体量,还要拥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居前的十家企业合计出栏14192万头,仅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20.28%,行业集中度还有待提升。如今在政策支持下,行业正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这将为规模化养殖企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