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一件旧衣服的“漂流”。


(资料图片)

故事起因是这样的:在西非的海滨城市贝宁科托努,一座座由废弃衣物堆积而成的“垃圾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醒目,这些由不可降解的合成材料组成的废弃衣物由于当地缺乏足够的垃圾处理设施而被随意丢弃在海滩边。

这些衣物究竟来自哪里?今年6月,瑞典晚报Aftonbladet通过追踪这些二手衣服的“漂流过程”,回答了这一问题。Aftonbladet通过参与H&M和纺织行业知名可持续发展倡议合作伙伴I:Collect的回收衣物项目,在捐赠的十件衣服内装上了GPS追踪器。根据追踪的数据,十件衣服被送到了贝宁、南非、印度、德国、波兰,但没有一件到达I:Collect的分拣设施进行妥善处理。

十件衣服所揭开的一场“环保骗局”,让H&M这一快时尚巨头多年维护的“绿色人设”濒临崩塌。尽管H&M集团CEO Helena Helmersson否认了这一指控,但也再度将快时尚行业的ESG实践暴露在大众面前,也让人们思考这些大公司所宣扬的“可持续时尚”是否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圈套。

一位可持续时尚从业者精辟地指出:“可持续性和快时尚存在内生矛盾,作为较早开始实践ESG的行业之一,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一家让人信服的绿色快时尚品牌。有的只是国际不断强化的的‘漂绿’监督,去奋力扯去行业的遮羞布。”

在近期《南方周末》所披露的《2022年“中国漂绿榜”》中,快时尚行业再度成为了重灾区。上榜的除了H&M外,中国的跨境电商快时尚巨头SHEIN也入选了这份“黑名单”,《南方周末》对这家屡次被传上市的大公司的评语是:

“作为成功的快时尚公司,没有系统性考虑衣服循环,可能会起到很坏的示范作用。”

事实上,这些快时尚巨头并非不努力,比起那些将ESG简单理解为“绿色”或“社会责任”的行业,它们的ESG实践更加野心勃勃,不仅仅是为未来的可持续时尚描绘了细致的蓝图,而且尤其擅长讲述一些炫酷的“环保故事”。

SHEIN 可持续发展规划图

在这场关于ESG的时尚盛宴背后,硬币的反面就像是那件衣服的“漂流”一样奇幻。

快时尚的ESG,一场“事先张扬”的盛宴

快时尚玩家们的ESG实践,其实早已事先张扬。

无论是老牌的快时尚巨头H&M、ZARA,还是如今新兴的独角兽SHEIN,“快时尚”可能是这些企业想要摘掉的最大的帽子。

对流行的追逐与唯快不破的供应链模式,铸就了“快时尚”的辉煌时刻,但眼下消费风向的转变与越发严苛的监管环境,正让这些时尚大公司力图成为一家“时尚道德企业”。

一方面,快时尚企业的这种变化来自于“消费者之变”,公众对可持续时尚的关注越来愈多。消费者研究公司凯度曾调研了32个国家的3万名消费者,结果显示,78% 的受访者会更有意向购买环保可持续产品。特别是“快时尚”行业所瞄准的“喜新厌旧”的Z世代,这群成长与消费主义文化的新世代们对环保的关注显然更多。

中国的Z世代们也逐渐关注起“可持续性时尚”的议题。根据VOGUE Business发布的《解码中国Z世代的可持续消费观》白皮书,中国的Z世代中,有54%认为可持续品牌应该确保产品经久耐用,他们也支持产品的二次循环利用,九成的Z世代会对打上“可持续”标签的品牌产生更多好感。

电商从业者多多是一位“可持续时尚”的践行者,她告诉财经无忌,她对可持续时尚的理解主要集中于决策环节,会注重购买的“有效性”:“面料是否天然,追求质量与经典款,同时大多人都接受循环时尚,会对闲置衣服进行DIY改造等。”

在多多所在的豆瓣小组“无痕生活 可持续·极简主义”小组中,不少豆友都在分享自己的“可持续时尚”实践。据多多介绍,可持续时尚提倡提倡3R原则——reduce(减少浪费)、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本质上就是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延长一件衣服的生命周期。”多多提到。

豆瓣小组内关于“旧物改造”的实践 豆瓣截图

财经无忌观察到,基本款穿搭、旧物改造与二手衣服的循环利用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当下的新风尚,旧衣回收也成为一门富矿,根据机构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预计,到2030年循环经济模式将为时尚产业带来7000亿美元的商机。

消费端的变化,其实是供给端的传导。一个共识是,快时尚行业过去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正让其面临着更严格的监管。

“外包”+“快反”的生产模式制造了快时尚庞大的SKU池,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据零售软件公司ShareCloth的数据,2018年,快时尚业生产了1500亿件衣服,其中有50%以上在生产一年后就被抛弃。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都有超过2600万吨衣服被扔掉,废旧纺织品产量每年以10%至15%的比例增长。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H&M集团每年生产30亿件衣服,其中只有大约10%被回收利用,其余都被运往了印度、非洲等纺织大国。

与环境污染同样受舆论关注的,还有快时尚行业的劳工问题。快时尚行业基于对成本的考量,往往会选择将供应链外包给低人力成本、碎片化的服装工厂,由于上述服装工厂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缺乏严苛的标准,也就容易出现侵犯劳动者权益的问题。

BBC曾报道了包括ZARA在内的诸多快时尚企业在伊斯坦布尔雇佣童工的新闻。在一家制衣厂的地下室车间里,工作的是工资低廉的童工,最小的年龄只有七八岁,快时尚企业的生产模式也因此被网友称为“血汗工厂”或“现代奴隶制”。

中国跨境电商巨头SHIEN也面临着这样的“指控”。尽管业务面向海外,但SHEIN早期的供应链则是集中在广州番禺一带。这里的城中村集聚了成百上千个制衣厂,从档口批发、淘系生意再到如今的跨境电商,番禺一带的制衣厂所形成的完善的服装生产链路是SHIEN实现“极致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SHIEN身后庞大的中国工厂正在遭到质疑。在2021年,劳工观察组织Public Eye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SHEIN使用的部分工厂是不符合ESG标准的。有工人表示,他们每周工作75小时的工作,每月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

也是这一年,路透社报道称,SHEIN在官网中声称获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证,且符合SA8000等国际组织制定的严格劳工标准,但ISO和制定SA8000标准的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CI)都否认曾这一点。同时,SHEIN没有按照英国和澳大利亚法律要求,在官网完整披露相关供应链信息。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对SHEIN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鉴于SHEIN供应链的可见性有限且缺乏与ESG相关的披露,因此很难评估当前嵌入公司业务模式的任何与可持续性相关的风险。”

此前完成新一轮融资的SHEIN屡次被传出赴美上市,而ESG问题确实成为其谋求长远发展的关键一步。短期来看,披露详细的ESG报告,打开“供应链黑箱”,这是快时尚行业在监管压力下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而从长期来看,这也是它们必须要走的路。

“变绿”的101种方式

为了追赶这股ESG的风潮,从供应链的源头改造再到社交媒体上所掀起的环保活动,为了“变绿”,快时尚企业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高效的供应链是这些快时尚企业们从不起眼的一家小企业迈向全球性大公司的的武器,而如今,如何让供应链变得更透明、更可信,成为了这些快时尚行业践行ESG的核心议题。

这些头部快时尚企业对ESG的理念阐述,仿佛有一个互相借鉴的词汇库:循环生态体系、循环经济、绿色制造、拯救闲置、慢时尚......

但在这些纷繁复杂的词汇背后,快时尚巨头们更具体的路线图其实可以总结为三类:优化纺织供应链、优化产品线以及转变营销方式。

首先,是对纺织供应链的优化,这之中包括了对生产环节的减碳处理以及对生产线上“人”的管理,本质上都是为了努力减少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浪费。

针对生产环节的减碳处理,快时尚企业需要向外界披露其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这之中,实则要求它们对采购、生产加工、组装、运营、物流到产品的报废处理等环节进行可持续的量化与监测。

以SHEIN为例。在2022年9月,SHEIN宣布完成了2021年排放量的基线研究,并承诺到2030年,把供应链碳排放减少25%。从2021年到2022年,SHEIN的总碳排放量从604万吨上升至917万吨,与其产量呈正相关。在其发布的2022年度ESG报告中,SHEIN认为“这源于业务的强劲增长,SHEIN正处于缓解之旅的开始”。

SHEIN绝大多数的排放来自于供应链合作伙伴、运输、产品包装等不受SHEIN直接控制的来源,SHEIN自身的直接运营排放只占总排放的1%,主要与电力使用相关,SHEIN计划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的100%使用。

由于,直接排放大多数与SHEIN庞大的供应商相关,因此,对供应商的管理是SHEIN ESG实践的重点。SHEIN在报告中提到,它们正在与服装行业影响力协会(Aii)合作,向这家非盈利组织投资760万美元,帮助SHEIN制定供应链碳减排目标。

同时,在未来5年内,SHEIN将投资7000万美元,以夯实自己的供应链生态护城河,这之中包括了利用技术改造传统供应链生产模式、提供工人的技能训练以及基础设施的改造等。

财经无忌了解到,在对供应商的管理上,从2021年开始,SHEIN就正式对供应商进行SRS(SHEIN Responsible Sourcing)的评估工作,帮助供应商排查和梳理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风险与隐患。其中,评级为“零容忍”的(Zero Tolerance Violation,ZTV)供应商在补救前将没有资格收到SHEIN的订单。

截至2022年,SHEIN中接受审计的2812家供应商中,评级为“ZTV”占比为11%,也就是说,大约超300家企业依旧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这些违规行为包括了年龄违规、强迫劳动、生产空间存在隐患等。

除了对供应俩管理的优化外,快时尚企业的另一举措就是对产品线的优化,主要通过创新设计理念,使用可回收新材料与更先进的产品技术,让它们的产品更贴近“可持续时尚”的概念。

H&M、ZARA很早就推出了使用可持续材料的环保系列产品。例如,ZARA旗下的Join Life系列宣称采用的材料便是100%可持续材料。而自2012年起,H&M每年都推出使用可持续材料的环保系列产品,H&M目前使用再生与可持续材料的比例已达到了86%。

有着前辈们的探路,SHEIN也在今年发布了EvoluSHEIN产品线。这一系列所宣称的理念是,至少由30%的优选材料组成,且是交由通过第三方审计取得相关环保认证的供应商生产。SHEIN宣称,该系列中的所有产品都使用含有回收材料制成的包装进行运送。

产品线的变化,也对应着品牌营销重点的变化,快时尚行业正在从过去的时尚营销转向ESG营销,讲述可持续时尚的故事。

一方面,借助名人效应与环保KOL等,讲述更动人的环保故事。例如早在2016年,H&M开展世界旧衣回收周,邀请了“环保女神”姚晨,舒淇在结婚时登上热搜的那款婚纱也被H&M认领为旗下环保自觉行动限量系列。SHEIN的EvoluSHEIN的首款产品也选择与巴西知名流行歌手阿妮塔(Anitta)合作。

H&M对其环保产品的宣传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倡导回收计划或搭建二手转售平台。SHEIN就在近期宣布成立二手转售平台SHEIN Exchange,用户可以在上面买卖SHEIN的二手商品。

不难看出,为了“变绿”,快时尚行业真的很努力,但这些行为并没有收获理想中的回报。正如文章开头那一件衣服的奇幻漂流,上述看似向善的行为背后,绿色往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黑色。

绿色的面子,生意的里子

“为什么快时尚的可持续性行动看着先锋但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麦肯锡曾在一份关于H&M的访谈中发出这样的疑问。

一位可持续时尚从业者精辟地指出:“可持续性和快时尚存在内生矛盾,作为较早开始实践ESG的行业之一,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一家让人信服的绿色快时尚品牌。有的只是国际不断强化的‘漂绿’监督,去奋力扯去行业的遮羞布。”

关于快时尚行业的ESG争议,其实是面子与里子的矛盾。

一方面,关于绿色环保的“面子”,快时尚巨头们“言行不一”的动作,让消费者难以判断,所谓的“可持续时尚”究竟是真诚的实践,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消费主义故事?

2021年,欧洲环保组织“市场发展基金会”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包括H&M和Zara在内的服装品牌有60%的声明存在无法证实的情况,涉嫌误导消费者。其中,H&M所谓环保自觉行动系列产品,用的也是合成材料,其中五分之一的衣物是用100%化石燃料衍生的合成材料制成的。

当越来越多的快时尚品牌开始通过推出自己的环保系列,用流行的营销词包装品牌,也让人们开始质疑,这些品牌是否在进行一场披着环保外套的营销?多多提到:“自然并不意味着环保,关键要看可量化的指标与它们的生产方式。”

不过,这对于可持续时尚的消费者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可持续时尚的市场教育还在初级,很多人并不知道材料的来源。”亿欧智库的一份调查也显示,在鞋服箱包类产品中,中国可持续消费产品综合渗透率为43.5%,接近六成的青年群体从未购买或使用过可持续消费相关产品,这说明市场仍需较长时间的教育与渗透。

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则源自“里子”——即“可持续”与快时尚商业模式之间的悖论。“生产越多,收益越多”的盈利模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过度生产”就是快时尚行业赖以生存的盈利模式,这是其内生性的问题。

这意味着,围绕“可持续时尚”的ESG实践只是对现有商业模式的修补,并非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如一位可持续时尚从业者提到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一些微创新的实践。”更有观点悲观地指出:“如果人们不停止时尚消费,就注定无法环保”。

关于环保与快时尚,注定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争论。对SHEIN们来说,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都需要面临更严苛的监管与舆论。快时尚的ESG不应该只是一场营销或是表演,SHEIN们必须拿出更有力的创新举措做出回应,至少现在来说,它们的实践还远远不够。

参考资料

中欧国际商学院:2023ESG白皮书南风窗:你捐给H&M的旧衣物,烂在了非洲垃圾山虎嗅:SHEIN变慢,快时尚“消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