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美团打车在内部宣布放弃自营打车业务,全面转向聚合模式。
(资料图片)
这一转向,标志着美团自营打车业务的遇挫失败,这虽对美团核心业务不构成任何影响,但却说明了巨头其实也有边界。
虽有高光时刻,但从未进入对手腹地
2017年,美团在南京试点运行打车业务,并于年末上线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温州、福州和厦门在内的7个城市,并以低佣金甚至零佣金政策来吸引网约车司机加盟,正式拉开与滴滴打车的竞争势态。
而其高光时刻,或许是在2018年3月21日零点正式登陆上海时,在当天晚22点左右其完成单量就突破了15万单。
这一完成单量,在当时被视为是美团打车竞争力凸显的标志。
并且当时还有所谓的数据称:“称仅在美团当时2.5亿日活跃用户中,就有30%有出行需求。”
以此数据测算,那么美团打车仅自有平台,便存在7500万活跃用户的巨大潜在市场。
这的确令人眼馋的市场,也的确在当时引起了滴滴的重视与恐慌,以致于滴滴在当时也上线了“外卖业务“,给出了”尔要战,便战”的回应。
但从随后美团打车业务的发展来看,美团打车其实从未攻入滴滴打车的腹地。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美团打车的日单量在100万单左右,其中自营订单占比约40%。并且截至今年2月,其总量约12万名的日活司机数量也流失近一半。横向对比来看,这一订单量,与滴滴出行超千万的日订单量而言是相差甚远,甚至不及T3出行的日订单量。
无边界理论下的产物
虽然美团当时宣称美团打车是源自美团用户需求驱动,但从现实来说,美团打车业务其实是在所谓“巨头没有边界”这一理念下诞生的产物。
在财经杂志宋玮《对话王兴: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一文中:“关于美团业务是否具有边界这一问题,王兴谈到: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你可以把边界理解成万有引力,每一个物体因为质量的存在,它会产生引力,会影响其它所有物质。差别就在于——离核心越远,影响力越小,或者是它本身的质量越小,变得影响力越小。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
的确,从王兴的思考出发,其实美团进军出行市场,在理论上的确是必要甚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拥有极强的逻辑自洽性——用户已经形成在美团App上点外卖、团购等行为习惯,在此习惯之上,若遇到用户具备出行需求,那么自然可以使用美团App进行打车出行,即使达不到所谓的30%自有用户的出行占比,但即使只有10%的自有用户通过美团App进行打车,那也是相当可观的数据。而在司机端,则可以利用低抽成甚至零抽成来吸引司机加入美团打车平台,以此形成良性发展。
并且通过出行服务的加持,也有利于美团进一步构建一个用户“去哪里”、“吃什么、玩什么”、“怎么去”的服务闭环,以一站式服务能力的大生活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美团本地生活服务龙头地位。
所以从这些层面来说,美团将业务触角延伸至打车市场,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理论自洽常遭市场捶打,巨头也有边界
但市场的有趣之处在于,巨头们无边界扩充时的理论自洽,往往会被市场现实无情捶打。
如我们所见,当时美团出行所谓的有高达30%的自有用户具备出行需求的数据支撑,落实到现实中,则是通过美团App打车出行的用户,其占比甚至不足美团用户比例的1%;而低佣金甚至零佣金政策,也并未对司机形成长时间的强吸引力,二者之间也并未构成良性循环,反而是陷入了“乘客少、司机少,补贴亏损不可持续的”恶性循环之中。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在我看来,这或许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是能力长板问题;一个基本现实是,不同的公司具备不同的能力强项,有的强在服务,有的强在运营,有的强在技术,而极少有所谓能力全能型的公司存在——无论是美团也好、滴滴也罢,皆是如此。
也正是基于此,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在自家能力强项范围内,这些公司的进击能够所向无敌,而一旦超出自身能力强项范围,进行所谓的跨界发展,杀入一个他人拥有生态强势性的领域,那么巨头们则几乎都是铩羽而归——不仅是美团打车,滴滴外卖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涉及到用户心智问题,而这可能比巨头的能力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决定巨头无边界扩充的成败——现实是,当美团、滴滴们在各自领域杀出一条血路时,其服务能力就已在用户中形成了思维定势。
而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想要改变可谓是难上加难,所以时至今日点外卖用美团、饿了么;出行打车用滴滴、T3、曹操出行等,在用户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而在此现实下,突然出现一个需要用户改变肌肉记忆的新操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三则是理论数据忽略客观现实。如我们所见,在现实中巨头们跨界时,往往会从各种数据中来彰显这一领域的潜在机会,但这些数据却往往过分理想,而现实则并非是 “非我不可”。
就如上述的所谓美团自有用户中30%的用户有出行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用户的出行需求就只能通过美团打车服务来完成,用户同样可以选择其他的出行服务商来完成出行这件事。
其四则是投入力度问题。其实多数巨头在进行跨界发展时,并非是全力投入,多数时候其实抱着的是试一试的心态,这种心态当然也会导致项目在内部权重不够、投入不足。那么很显然的是,以自己的边缘化业务去对标进攻其他公司的核心业务,其结果也显而易见。
一直以来,无边界理论都在支撑着巨头们的业务扩张,而在巨头所拥有的资本、技术、业内影响力等多种要素的支撑下,业内对巨头的跨界表现也抱有极高的期待。但从目前美团打车、滴滴外卖等业务表现来看,巨头们的无边界扩张的其实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显然巨头也是有边界的。(本文首发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