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我们无比期待英雄的出现,以终结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疫情。只是,不管是中和抗体还是小分子药物,都没能成为新冠终结者。


(相关资料图)

但人们的期待还在继续。在这一背景下,一款意想不到的药物——熊去氧胆酸,站了出来。

12月5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发表题为“FXR inhibition may protect from SARS-CoV-2 infection by reducing ACE2”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研究表明,熊去氧胆酸或植物类固醇Z-Guggulsterone,能够通过抑制FXR信号通路,下调ACE2表达,从而预防新冠感染。

这一研究结果的发布,迅速让“熊去氧胆酸”成为热议对象,同时成为资本宠儿。A股市场, “熊去氧胆酸”板块连续上演涨停潮。

不过,亢奋归亢奋,市场对于“熊去氧胆酸”的反应或许过度了。毕竟,剑桥人员发表的研究,还仅仅处于“概念“阶段。

关闭新冠入侵的“锁眼”

如果有一款药物,能够阻止新冠病毒入侵人体,无疑能够成为我们的保护神。熊去氧胆酸备受瞩目的原因,就在于它存在这一可能。

熊去氧胆酸是一种治疗胆结石和肝脏疾病的药物。作为一款FXR抑制剂,其可通过抑制转录因子FXR从而抑制胆管细胞上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的表达。

那么,这与抗新冠感染又有什么关系呢?原因在于,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离不开“锁眼”ACE2。

简单来说,新冠病毒表面有一种刺突(Spike),这种刺突就像是一把“钥匙”,插入到人体细胞上的受体(ACE2)“锁”上,从而打开进入人体细胞的大门,然后复制繁衍破坏宿主细胞。

一旦“锁眼”ACE2被关闭,那么新冠病毒战斗力再强,也无法对我们造成伤害。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思路正是如此。

不管是在小鼠中还是离体肺叶中,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都发现了一点:

熊去氧胆酸或植物类固醇Z-Guggulsterone,似乎真的可以可以通过抑制FXR信号通路,下调ACE2表达,从而预防新冠感染。

在临床前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同一条件下,服用熊去氧胆酸的老鼠只有三分之一感染了新冠,而服用生理盐水的老鼠全部感染新冠。

而在离体肺叶中,注射药物的肺没有被新冠病毒感染,而另一叶肺则感染了新冠病毒。两者唯一的区别是,经熊去氧胆酸处理的肺,ACE2表达水平降低近50%。

最终,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在8名健康受试者中,使用了熊去氧胆酸。结果发现,8名志愿者的鼻腔细胞上,ACE2表达水平有所降低。

在这一基础之上,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大胆的提出了,熊去氧胆酸有成为新冠预防用药的潜力。

被爆炒的概念股

如果熊去氧胆酸能够起到预防新冠的作用,无疑能够成为“抗疫”小帮手。

最重要是,该治疗方式为“宿主导向”,即治疗不针对病毒。因此,不管如何,熊去氧胆酸都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并且更有可能对多种病毒变体有效。

另外,熊去氧胆酸耐受性良好,且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有限。良好的安全性,使其能够成为一款新冠预防用药。你也知道,“预防用药”的服用周期较长,因此安全性方面的重要程度,不劣于有效性。

更有利的一点,熊去氧胆酸的专利已经到期。这意味着,熊去氧胆酸的价格,将会成为其一大竞争优势。

大家知道,创新药价格向来不低。就拿新冠治疗药物来说,国产的口服药阿兹夫定,医保价格为每瓶270元。

阿兹夫定规格为每瓶35片,每片1mg。治疗阶段患者每日需服用5片,至多治疗14天。这也意味着,阿兹夫定单个疗程最多花费540元。

而仿制药的价格则要友好许多。熊去氧胆酸的仿制药价格并不高,比如迪菲特50mg/30片规格的仿制药产品挂网价格不过33.99元,堪称白菜价。

对于抗疫事业来说,“可负担性”尤为关键。“白菜价”的仿制药,必然会更受市场青睐。

当然,入局者可能也不会太少。因为熊去氧胆酸没有专利限制,大家都可以仿制,A股“熊去氧胆酸”板块异军突起,上演涨停潮。

熊去氧胆酸可以吗?

当前,市场对熊去氧胆酸预期打满,有点过于乐观了。毕竟,剑桥大学的研究,不是临床实验,只是基于临床前的一个小尝试。

这意味着,偶然性不可避免。只有经过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实验,才能证明熊去氧胆酸是否真的具有预防新冠的潜力。

也就是说,其效果目前并不能确定。也正因此,在A股涨停潮之下,药企们不得不大辟谣。

比如,12月8日,宣泰医药公告表示,公司熊去氧胆酸胶囊产品不涉及新冠病毒预防及感染的治疗。

而在疗效之外,熊去氧胆酸还有一些亟需验证的事项。

其一,FXR、熊去氧胆酸和炎症之间,存在复杂相互作用。所以,研发人员需要仔细考虑FXR激活,在新冠感染和炎症方面的收益平衡。

其二,ACE2受体在很多细胞表面都有所表达。所以,组织细胞上ACE2的长时间表达下调,对机体生理状态具体会带来哪些影响,也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

种种因素来看,熊去氧胆酸在成为一款新冠预防用药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管怎么说,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依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推进相关临床试验的启动,以希望得到准确答案,期待他们能够持续传来好消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