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比亚迪在发布新车海豹时提到了一项很重要的技术:CTB。简单来说,CTB技术是对此前业内主流技术“CTP”的一次重要升级,将车身和电池系统进行高度融合,从此前的“电池三文治”结构,进化为“整车三文治”结构。

而根据官方资料,CTB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够简化车身结构和生产工艺,另一方面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结构强度,将新能源车中电池的角色从过去的“负累”变成“优势”。

当然,如果光凭官方资料介绍,一般消费者可能不太容易感知到CTB技术对于车辆来说有何体验提升。但是,不久前一辑汽车网络节目,就通过横评的方式向我们直观地展示了CTB技术的独到之处。


(资料图)

在这辑节目中,主持人安排了6辆价格跨度近一百万的车辆进行车身扭转刚性的横向对比,测试方式也很简单,让车辆开上特制的斜坡达到单后轮悬空的状况,从而达到车身出现一定扭转的情况。如果车身扭转刚性不足,那么车辆的后备箱门将无法完美合上,反之如果车身扭转刚性足够,则不影响车辆后备箱门的开关闭合。

按照我们的常识,售价高昂的百万豪车肯定处处堆料,车身扭转刚性较强乃是情理之中。而实际测试结果也符合预期,在两轮的测试中售价超百万的宝马7系和奔驰GLS均通过测试,成为全场“唯三”的满分选手。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第三位满分选手不是百万豪车,而是搭载了CTB技术的比亚迪海豹,不光是顺利通过了这两轮的测试,而且看表现的话可以说还要比那些百万豪车们更胜一筹。

而通过这样的实际测试,也更让我认识到CTB技术对提升整车体验的真实作用。甚至对于整个新能源车行业来说,类似CTB的技术将会成为新能源车“体验降维打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颠覆传统的“产品阶层认知”。

CTB技术为引子,未来新能源车还会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在节目中主持人用横评的方式验证了CTB技术的其中一个优势,但显然这不是全部。放在过去,动力电池由于硕大的体积、庞大的重量一度被认为是新能源车的累赘,市场上总有“电动力是未来,但电池不是”这样的说法,但实际上CTB技术诞生的意义就是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在当下的技术条件中把动力电池从“累赘”变成“优势”。

简单来说,CTB技术的优势还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结合“刀片电池”技术提升整车安全性。在CTB技术支撑下,电池包被设计为汽车的整体部分,能够很好地起到加固车底结构、优化吸能空间的作用,如果车辆遭遇碰撞,不光能有效降低电池起火的几率,还能降低由于乘员舱变形带来的碰撞伤害。根据官方数据,搭载CTB技术的e平台3.0车型,正碰车内结构安全提升50%,侧碰车内结构安全提升45%。

其次,由于电池包被更好地整合到车辆底盘之中,增强扭转刚性带来的最直接作用便是能够提升驾驶操控性能,让车辆在驾驶时姿态更加稳定且易于操控。与此同时,由于整车的一体性得到强化,在日常驾驶的时候也能让人感受到更好的舒适性,也就是我们看车评节目里常常见到的“底盘更整”的评价。

“燃油车的上限变成新能源车的下限”

售价20万起步的新能源车在某些关键指标上看齐百万豪车,或许未来这种“下克上”的“爽文”故事还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可以发现其实自新能源车的发展步入正轨以来,就已经出现不少“低价新能源车体验媲美高端燃油车”的故事。

比如说加速能力,现在10万级的新能源车已经可以将零百加速时间压缩到8秒以内,而这放在过去,可是五十万级的“性能级”燃油车才能做到的事情;又比如智能座舱,很多十多万级别的新能源车,搭载的智能座舱系统无论是人机交互、人机对话还是联网功能都非常齐全,反观很多高端的燃油车,反而是这方面的“后来者”。

还有行驶静谧性、辅助驾驶等,这些能力在20万级别的新能源车中已经做得非常出彩,但对很多大几十万甚至百万豪车来说,依然是老大难问题。

再加上如今凭借CTB技术比亚迪海豹“逆袭”百万豪车的实测,更加坐实了小雷的一个观点:新能源车凭借底层技术的彻底颠覆,打破了行业中固有的车辆优劣评价体系。换一句话说,就是过去一些只出现在高端豪车上的特性,如静谧性、平顺性、动力性能等,成为了新能源车的体验下限。

这样的变化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毕竟这些“被下放”的高端体验,可是真真实实为大众消费者所追求的驾乘需求。这不由得让小雷想起之前网友常说的一句话,“开过新能源车就无法对燃油车提起兴趣”,虽然这样的表达有一定片面性,但还是能够从中感受到消费者对新能源车驾乘体验质变的肯定。

回到CTB技术上,作为提升新能源车整车体验的关键技术,可想而知未来类似技术还会陆续出现,一方面不断强化新能源车的综合性能带来“越级体验”,另一方面将会对传统燃油车造成冲击,本就有利于新能源车的市场大环境继续向新能源车倾斜。

今年11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已经来到了创下新纪录的33.8%,突破600万辆。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新能源车总有一天会追平和超越传统燃油车,届时市场的规则将会被改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