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祭拜孔子,全世界共建有2000多座文庙,国内约1600座,位于迎泽区文庙巷40号的太原文庙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太原市重点文物古迹,文庙内的游客常年川流不息。但在历史上,文庙却不是谁都能进的,而且进去后,也有很多规矩不可逾越。


(资料图)

游客由“礼门”进入,便可正式开启文庙之旅。“礼门”为文庙西门楼,与之相对的东门楼称作“义路”,出自《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认为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君子要走礼之门、行义之路。文庙前设立礼门、义路,是对孔子的尊崇和儒学正统地位的认可,只有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君子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由这扇门出入,不符合条件的人,在当时是不能走这条路的。

从“礼门”进入,行至棂星门下,石阶高台上,三座一间两柱冲天式的棂星门正并列而立。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一道棂星门,足见历代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

棂星门檐下,正反两面蓝底金字匾额分别书有楷体、篆体“櫺星门”三字,即“棂星门”,历来文人正是于棂星门下迈入儒学大门。“櫺”字下面原本有“巫”字,即“欞”,据说乾隆皇帝书写时,认为孔子一生敬鬼神而远之,特此去掉“巫”字而写作了“櫺”。自此,全国大部分文庙的棂星门均写作“櫺星门”。跨棂星门时,需怀一份文雅之心,方能感受此处厚重的文人气息。

穿过棂星门,拾级而下,眼前一片蓊郁苍翠,高大挺拔的树木与整洁茂密的灌木尽显生机。棂星门与三侧建筑共同构成文庙的第一进院落,灰色地砖铺展于脚下,延伸至泮池前。

泮池是文庙中的礼制性建筑,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化相关,古时的“入泮”仪式正是在此处举行。过去,秀才在新入学时,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登泮桥、跨泮池,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祭拜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经此才算进入孔学大门。

泮桥为一路半圆弧形拱桥,横跨泮池上。立于桥上环顾四下,就可以发现泮池的半圆之状。泮桥的交通作用很小,其主要意义在于凸显礼制。民间多把泮桥叫作状元桥,在科举取仕的年代里,跨过泮桥,象征着登仕的第一步。因此,这座桥承载着古时众多文人学士对前途命运的期待。

继续向前,是文庙第二院落的正北门“大成门”。太原文庙大成门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中间前后辟门,正中悬挂有蓝底金字“大成门”立匾。

大成门有三扇大门,在古代,最大的中间一扇通常关闭,只有考中状元的人去参拜孔子时才能打开。两边的门则是在春秋祭祀时才打开。现在的大成门,中间的门常年敞开,迎接各方游客。有一些临考的游客,也专程来此,为的是“沾”一些文运回去。

穿过耳洞便走出了大成门,文庙最核心的建筑——大成殿就展现在眼前。大成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为单檐歇山顶,以蓝色琉璃筒瓦覆盖,正脊贴黄色琉璃瓦。殿前为高大宽阔的单层月台,长39.2米,宽22.8米,高1.4米,是孔子祭祀活动中表演乐舞的场所。

登上月台步入大门,便见孔子之像。立于高台之上的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神情若有所思。近之,让人肃然起敬。

两千多年来,儒学渗透到中国社会的细微之处,浸润着中国人的思想。站在孔子像面前,不禁想与之来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  审 核丨元艳芳

■  校 对丨兰 杰  李晓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