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主任,武汉一中的周薇老师是学生“心里的一道光”:为了“读懂”学生,她自费攻读心理学,在班上开创“薇时间”,为每一个遇到困境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在高考前一个月,每天一段话鼓励学生……她用心陪伴大家度过高中生涯,带着孩子们从心理、思想上真正成年。
做潜能挖掘者
引导学生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资料图)
武汉一中教师周薇。
周薇爱读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涉猎广泛而且将思考融于教育实践之中。为了和理科生有共同语言,她专门去看了理科入门型书籍《上帝掷骰子吗》,去体会理科生眼里“科学的诗意、逻辑的艺术和真理的魅力”。
作为班主任,周薇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人才?”“武汉一中需要怎样的学生?”“我能为之做什么?”边思考边实践,她心中理想的学生模样和班级模样逐渐清晰,形成了“独立、自由、创新、大爱”的班级文化理念。独立指向人格完善,自由指向精神提升,创新指向思维突破,大爱指向社会担当。她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去塑造学生、感染学生、孕育学生、引领学生。
周薇希望引导学生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她鼓励李同学摆脱父母“女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做一个独立的新时代女性,李同学通过努力进入985高校;她引导有很强学习能力但学习不踏实、专注力不足的邓同学扬长避短,成功考上清华大学……三年时间,学生们不断发掘潜能,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思想的蜕变,逐渐心智成熟。
周薇带着学生去江汉区流动花朵驿站、汉口火车站、孤独症儿童学校做志愿者或义工服务,希望学生们能体会造福他人、福泽社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周薇鼓励学生多元思考、发散思考,因为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每一次时事讨论中,她都引入虚拟论敌,教会学生思辨思考。她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涉猎书籍、进行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完成认识的深化与提升。她班上的两名学生在中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带学生“换个视角看人生”
她给全班每人写一封信
周薇老师在课堂上。
“高二的第一次月考,考得奇差无比,成绩出来一整天都魂不守舍,但我永远记得,那一天我的班主任带着我去学校最高的天台,坐在台阶上,晒了一节课的太阳。我想那一个下午真的是在整个高中的波折困难中,最温暖我的力量。”这段话是周薇的学生王诗尧写在知乎上的回答。
周薇记得,那天她看出王诗尧因为没考好情绪不对,拉着他去了教学楼的楼顶,俯瞰校园,晒着太阳聊天。“我就是想告诉他,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换个角度看就会不一样,年轻人要有更高、更全局的人生观。”
像这样的温暖记忆,周薇和她的学生还有很多。一次班会课前,武汉突然下起大雪。周薇临时改变计划,带着学生们下楼在操场打雪仗。那天的经历,成为师生记忆中最珍贵的欢乐,也如当年西南联大“静坐听雨”的故事一般,影响着学生面对未来和人生的心态。
有一年,为了给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一个特别的“成人礼”,周薇给全班53名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信。“你对航空的热爱还有强大的动手能力,是我见过最好的学生,没有之一。”“你的细腻让我很受用,为此我还专门去看了你的星座,哈哈。”“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因为你的淳朴憨厚足以值得人家善良地对待你。”“你讲到你特别的求学经历、你的家庭和你的心结,我很珍惜你那一刻的眼泪”……每一封信都真挚细腻,倾注了她对学生浓浓的关爱。
每周一次班会
让学生思想上、心理上成年
周薇爱读书,涉猎广泛。
“学习不止眼前的这3年,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有温度、有幸福感的人。”周薇曾从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在中国的一所优秀大学中,有近四成的学生说自己从未感受到快乐和人生幸福,这让周薇觉得痛心,也由此想到:“老师要真正懂得学生,如果不懂他们,关爱不到点子上去。”
为了能真正“懂学生”,周薇报名参加了武汉大学的心理研修班,利用周末时间去上课,阅读大量心理学书籍。运用心理学知识,周薇帮助同学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时班里有一个女生上课发言时声音总是很小,不敢与人对视,周薇多次沟通才发现,原来,女孩的父母有些重男轻女。周薇告诉女生这不是她的错,鼓励她多和老师同学交流,接受周围人的善意,重新获得自我认可。慢慢地,女生发现自己“原来挺不错的”。
今年高考前夕,公布考点的那天,周薇发现小王同学整个人一下蔫了。细心的她马上与家长沟通,找到症结:高考考点正是小王三年前中考失利的考点,他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预兆”。周薇悉心开导,帮他复盘中考失利的原因,对比高考所做的充分准备,告诉他回到同一个考点是为了见证他的成功。在周薇的帮助下,小王坚定信心,考出了好成绩。
每周一次的班会成为周薇的德育的主阵地:原生家庭系列、个人边界系列,如何面对自己的高敏感心理、学霸如何面对“冒充者焦虑”、如何面对“怕”带来的焦虑和强迫……在心理班会上,她和学生们聊未来、责任、爱情、家庭、事业,为重点关注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她用一次次心理班会,让这群高中生学会用大格局看人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真正成年。
毕业生耿同学说:“高中三年的班会教给我们的东西在大学起了很大作用。”熊同学说:“我觉得我们进入大学后,能有比同龄人更成熟的心智和更明确的规划。”罗同学说:“高中短短三年,最珍贵的是与周老师的遇见。”
(长江日报记者宋兰兰 刘嘉 通讯员宋骥 摄影:记者彭年)
点击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链接地址:http://m.app.dawuhanapp.com/share/special/specialPic/?contentid=22888423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