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绿地开放,正越走越快。近期,建于北京“三山五园”之一畅春园旧址的海淀公园拆墙开放,上海的中山公园、复兴公园等主城区大公园,则开始拓展24小时可进入的开放区域,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也纷纷跟进。

随着城市更新紧锣密鼓,新的城市开放空间也越来越多。从公园、草地、道路到广场,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改变。这些场所的出现,不仅涉及房价、社区满意度,还对健康、精神、文化等方面有所助益。


(资料图片)

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

英国建筑师、学者海伦·伍利在《城市开放空间》一书中指出,健康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身处城市之中,我们更需要接触绿意来改善身心状态。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公园传统的国家。利物浦的伯肯海德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由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顿在1844年设计,1847年建成开放。

伯肯海德公园当时由公共资金资助修建,对市民免费开放,精心设计了大门、植物、湖泊,也创新性地采用了“人车分离”的理念,给马车修了专用环路,散步的人们则可以走小道欣赏景色。

当时,伯肯海德公园不仅很受居民欢迎,也实实在在提高了附近的地价。有英国学者认为,伯肯海德公园的建造本身就是为了拉升板块价值。开放两年后,周边土地租赁价格从每平方码(约合0.8361平方米)1先令上涨到11先令。

海伦·伍利自述,她从小是在吉百利巧克力工厂附近长大,那一带有很多可以玩耍的开放空间,为她的童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美好回忆。每天上学放学路上,她都会走过绿茵草地,草地对面有很多树木,不同的季节还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有三个连成一串的公园在海伦·伍利老家旁边。第一个公园有自然小径,可以从学校直接走过来,七叶树结出的果实会掉在地上,孩子们用果实和木棍玩游戏。

第二个公园面积很小,也比较狭窄,但有一条小溪,溪边树木茂盛,人们漫步而过时总是会有很轻松的心情。

第三个公园叫山谷公园,比较空旷,这里的湖泊每到周末都有运动帆船和摩托艇在行驶。海伦·伍利的父亲和叔叔们也是在这里玩大的,一家人有很多一起玩乐的美好回忆。

成为一名建筑师之后,海伦·伍利经历了很多设计项目,那些童年记忆,是使她意识到开放空间在城市中还不够多、不够好的原因之一。

她在书中写道:“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开放空间也被描述为一个允许多种活动存在的舞台”,既包括上学、工作、购物、等车这些必要的活动,也包括散步、发呆、晒太阳这些“可选性活动”。

孩子们一起玩、人和人聊天、参加社区活动、围观或聆听他人等,则被称为社会性活动,一个地方如果设计得好,社会性活动就会增加,这里就有希望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地方。

学者德赖福和罗森赛尔的研究指出,包括树木和其他元素在内的绿地等场所,有14项社会效益。其中包括提供健康锻炼场所、方便人们休息、促进社交、加强亲属之间的情感、让人更多了解自然、提升人的探索欲望、帮助忙碌的人们暂时逃离各种不快等。

以绿地为代表的开放空间可以给人提供庇护,使人免受噪音、做不完的事情、他人的压力、时间的紧迫感、拥挤等的袭扰。

墓园也可以成为舒适的公园

近年来,随着我国开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大门,城市开放空间越来越多地得到重视。

正如《城市开放空间》一书中指出的,“躲藏的地方、植被和水体”是最方便孩子们做游戏的景观元素。一项研究表明,一小块可以躲藏、可以观察外部的地方,大人看上去只是被围住的一个角落,但对小孩来说能起到“庇护地”的作用,47%的儿童玩耍活动都是在这样的地方进行的,但只有10%的公共场所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孩子们的需求。

同济大学教授金云峰等学者在研究中提到:“公共开放空间,其空间形态与品质在城市环境塑造中具重要价值,不同于以自然环境为主的开放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明显具有容纳人及其活动的必要人工创造物的特征。”

也就是说,日益增多的城市开放空间是为人们越来越丰富的生活需求服务的。

美国城市规划大师凯文·林奇在1981年出版了《城市形态》一书,他在其中提出了一套开放空间的类型学,以识别区域公园、广场、带状公园、儿童探险游乐场、荒地、运动场等。很多建筑师和管理机构都力图通过类似的努力,提出一套标准化的方案,让“好城市”的建设方式可以得到推广。

海伦·伍利回溯了这个过程,她认为,不管专业人士怎样去分类,最重要的是要从使用者的视角考虑问题。她提出城市开放空间应该是“所有人的空间”:“一个公园可能是婴儿蹒跚学步的地点,也是大一点的儿童玩耍和骑车的地方,成年人为了健康而在这里慢跑,老人则会在这里散步遛弯或喝杯咖啡。”

对当前中国的城市社区来说,邻里开放空间很值得重视。最典型的场所包括社区公园、游乐场、运动场、操场、街道和新兴的都市农园、社区花园等。游乐场也常设在公园内,操场则主要位于学校内部,在特定的时间段向居民开放。

公园不仅是可逛的地方,也是园艺的产业支撑环节。今年4月的第九届上海市民绿化节上,静安区就提出,要把“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园艺应用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4月12日新启用的市民园艺中心就设在闸北公园,可以给市民提供绿植采购、花艺布置、园艺课堂、茶歇等服务。

海伦·伍利还建议人们重视一种特殊的场所:公墓。她认为,公墓普遍都有较好的园林设计水平,有深厚的历史记忆留存,也是众多居民的情感回忆所系。她在书中介绍了美国马里兰州哥伦比亚地区一处被设计成森林公园的墓地。

这处公墓公园的设计者希望,人们来吊唁亲友时就像是在植物园中漫步。设计师打破了传统的网格式格局,把公园中心的开阔地做得更加人性化。人们可以坐在舒适、质朴的座椅上,在冥想空间中怀念亲友。

海伦·伍利补充道,经过良好设计的墓地公园,植被可以成为动物们的栖息地,可以给人们“提供教育学习和探索历史”的机会。建于1984年的上海宋庆龄陵园,前身为万国公墓,也有类似的特征。漫步其中,不仅能接触自然,放松身心,还可以通过纪念馆、墓园了解历史,学习名家、英雄的事迹。到陵园中漫步的除了附近的居民、办公人士,还有到旁边上海儿童博物馆参观游览的青少年。

正如金云峰等学者的研究中所说,做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要从市民日常使用的微观视角入手,调查研究不同经济阶层、年龄层次、行动能力的市民,考察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与偏好,在未来打造真正保护市民公共健康、安全,促进公共福利的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

[英]海伦·伍利 著

译林出版社 2023年2月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