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4月金融数据统计报告。在一季度大幅增长之后,4月金融数据总体上较为平淡,广义货币(M2)继续保持较快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增长同比多增,但住户贷款出现负增长。这表明,宏观经济虽然正在恢复但稳增长、扩内需仍然面临一定压力。下一步,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持续激发有效融资需求,更有力地推动经济继续转好。
从货币供应看,4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4%,增速虽然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但仍然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高0.2个百分点,M2与M1的“剪刀差”较上月有所缩窄。这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仍然较为有力,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没有减弱。
从社会融资看,据初步统计,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9.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29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快。从信贷总量看,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同比仍然多增649亿元,但环比回落明显。4月是信贷投放的“小月”,一季度人民币贷款超常规增长10.6万亿元之后,4月人民币贷款增速放缓,符合预期。从信贷结构看,4月人民币贷款增长主要贡献项仍然是企(事)业单位贷款。4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6839亿元,占人民币贷款新增的95.1%。应该说,信贷需求“企业强,居民弱”现象仍然未有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住户贷款在3月单月增长1.24万亿元之后,4月减少2411亿元,环比下降近1.5万亿元、同比少增24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减少1255亿元、1156亿元。这与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在3月冲高之后回落的趋势基本一致。这反映出,受多重因素影响,居民部门信心较弱、需求不足等问题仍然未有显著改变。应继续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采取下调首付比例、取消“认房又认贷”、降低存量贷款利率等措施进行优化。目前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应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支持措施,如取消不合理的限购、限贷措施,对已经结清贷款的居民应允许购买第三套住房,并适当下调二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同时,继续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此外,应加快采取综合措施,稳住和扩大居民日常消费。如支持和引导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通过提供信用卡分期、汽车贷款等产品,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二手车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
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资本市场稳定、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居民投资理财意愿逐步恢复,部分存款回流到资本市场、理财市场。近期黄金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居民还加大了对与黄金相关的资产配置。同时,这也与一段时间来存款利率不断下行有关。央行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上季度减少3.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的居民分别比上季度增加0.5个、3.3个百分点。
总之,一季度以来宏观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经济恢复态势较为疲弱且存在结构性矛盾,小微企业仍然较为困难,居民部门信心和预期仍然不稳。因此,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如果政策贸然转向,支持小微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措施快速退出,将可能影响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和预期,对经济恢复带来伤害,不利于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前期政策措施如普惠小微支持工具等,是否退出、何时退出应该统筹考虑、审慎安排,总体而言不宜过快退出。在部分领域,政策还应有针对性地加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
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0.1%,当前并无通货膨胀压力。从货币政策看,应综合运用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适时进行降准降息,长短结合、量价并举,有效调节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并将流动性更加精准地滴灌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董希淼系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电子银行网专栏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