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晨教授兼管着香港大学、汕头大学、深圳等多个实验室的工作,每日奔走于大湾区三地之间。


(相关资料图)

“如果你问我明天会出现在哪里,我自己可能都无法确定,我在宿舍和几个实验室都备好了箱子,如果哪边需要我,拎包就可以走。”朱华晨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真的热爱一份事业,对它兴趣盎然,哪怕工作很长时间也不会觉得累。

这是大湾区女性科学家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基金累计支持女性科研人员的项目已经超过4000项,立项经费超过4亿元,广东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女性科研工作者功不可没。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5月20日,大湾区科学论坛——“众里寻她”女科学家分论坛在广州南沙举办,是今年特别增设的环节。来自计算机与软件、工业制造、能源材料、生物医疗、地理环境、公共卫生、心理健康等领域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参加论坛讨论。

专业、细致、坚韧、创新,是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特质,会上,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珠江投资管理集团执行董事杜兰表示,女性的科技力量正在崛起,但同时也是任重道远,希望女性可以更勇敢一些,要勇于“往桌前坐”。

图源:主办方提供

大湾区正在给这些女性科学家创造更多“往桌前坐”的机会。

科学是一份浪漫的事业

“我对科学的兴趣很早就已经开始,”朱华晨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四岁的时候看识字绘本上的图画,就感觉他们是一群来自未来的人,很酷。

学生时代,朱华晨成绩优秀,但总有亲戚对她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朱华晨还记得,上初中时,学校开设计算机课外学习班。朱华晨和另外一个女孩去找老师报名。尽管老师很喜欢她,还是觉得女孩子不适合学计算机,功课一多起来,脑力和精力可能跟不上。

这件事一度让朱华晨备受打击,后来,她慢慢意识到,女孩子首先不可以自己打压自己。“不要觉得你是女性,就比男性差在哪里。”最终,朱华晨实现儿时梦想,成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

与朱华晨相似,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席教授、智能交通学域主任杨柳青身上也透着一股韧劲儿。“拥抱自己的独特性,不要害怕成为少数派。”杨柳青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上小学的时候,我是班里唯一的少数民族,后来上大学,我是班里唯一的女生,工作后,我又是工科里少见的女教授。”

“为什么我一直都是少数派?”杨柳青在一次研讨交流中顿悟: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属于自己的融入问题,当我们成为少数派的时候,要学会拥抱自己的独特性。

从居里夫人到屠呦呦,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女性科研工作者,都在推动科技进步,探索人类认知边界。一项由爱思唯尔开展的全球科研人员性别调研显示,女研究员的占比已经从20年前的29%上升到40%左右。

图源:图虫创意

中国女科学家的增长更是引人瞩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女性项目课题负责人约有6000人,项目骨干比例占到27%。

采访中,朱华晨和杨柳青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科研工作者的性别比例并没有特别失衡。最近几年反而感到新加入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越来越多。

“科学,是一份浪漫的事业。”在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副院长、金域医学(603882)集团副总裁程雅婷看来,科研路上没有坦途,吃苦耐劳必不可少,还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强大的抗压能力,但女性科学家不愿被标签化。

女科学家不愿被标签化

这对女性科学家提出了更高要求。

多名科学家向时代周报记者坦言,当前,女性科研工作者在职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她们在工作、生活、家庭中也面临着调节与平衡的难题。

“在科技领域低端的研究中,男女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但在部分高等奖项、高等职位、高等职称职务方面女性可能越来越少。”北京大学 - 亚太经合组织健康科学研究院(PKU-APEC HeSAY)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郑晓瑛说道。

她认为,当前,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呈现出“叠加态”的多种障碍,例如,科技与性别之间的刻板印象,“大家都认为,做科研,特别是理工科,都应该是男性,在这样的刻板印象里,许多优秀的女性还没能进入科研的‘管道’就被筛选掉了。”

此外,还有传统观念的束缚,难以应对的婚育问题,家庭、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以至于女性对自己的期待,也要受到这些观念的掣肘,造成女性科研工作者被条条框框捆绑。

图源:图虫创意

程雅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虽然现在局面越来越好,资源也越来越多,但实际上我们女科学家还是面临家庭的责任和婚育的压力,这是不可否认的。”

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公平、开放的科研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林秀提出:“2018年联合国妇女署预估,如果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与男性有相同的机会,那么,到2025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就能够增加28万亿美元。”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张林秀指出,“女性已经是发展和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释放女性能量,有更多的政策机制和政策保障来挖掘女性的创新动能与潜力。”

大湾区助力科学家“造梦”

在此背景下,创新涌动的大湾区积极布局。

统计显示, 2022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3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全省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6%,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去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举办地——广州南沙落成。基于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的办学理念,该校致力于推进科研成果在大湾区的转化。

这一理念也吸引了杨柳青的加入。博士毕业后,杨柳青在多所大学担任教职工作20余年,被港科大(广州)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所吸引,毅然选择回国,推进该校通信、感知和智能学科应用的建设。

图源:图虫创意

“我的研究领域是很跨界的,从电力到智能、计算机、数据分析等都有。对于这样交叉融合学科的科研,我不想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想找到一个更接近于实际应用的舞台。”杨柳青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到。

杨柳青同时介绍,新落成的港科大(广州)不是港科大的另一个校区,而是“港科大2.0”,“我们不设传统的院系,改设枢纽和学域,提倡交叉融合,我们学域是智能交通学域,女教授占到50%,可能在我们全校是最高比例。”

与杨柳青的团队类似,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黄惠,研究团队里也有超过70%的女性。黄惠是学数学出身,后来转做计算机图形学研究。她直言,这个领域一直都是女性偏少,但她带领的深圳大学可视计算研究团队算是个例外。

2016年以来,黄惠牵头创建深圳大学可视计算研究中心,将深圳大学计算机图形学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她带领团队将计算机图形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进行数字孪生的模拟,赋予机器人更高级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基于感知作出决策与行动。

黄惠希望,今后通过数字孪生全息生态进一步实现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杨柳青也表示,“在未来的3到5年,希望从南沙做起,把大湾区的智慧交通做成全国甚至全世界前列。”

壮阔珠江口,科创浪潮依旧奔涌向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