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4月8日讯(记者 朱洁琰)近期二级市场创新药概念回暖明显,但对于过去的2022年,“冷”几乎是所有医药人共同的感受。
有市场机构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1516起投融资事件,同比下降37%。2022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二级市场共发生82起IPO事件,同比下降33%。
(资料图片)
有投资人调侃,很多同行在去年直接选择“躺平”。那么,2023年医药生物行业是否已经迎来转折?哪些细分赛道会是投资的机会点?Biotech公司又该如何进行风险把控?
在第七届中国医药(600056)创新与投资大会媒体采访期间,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许小林就上述问题,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投资理性回归
对于医药生物行业的资本市场表现,梁颕宇介绍,当下医疗健康整体的投资节奏是放缓的,过去一年很多的同行都是在“躺平”,但并非市场没钱了。很多投资机构持币观望,决策变得更为谨慎。
据悉,过去15个月,启明创投投资的近80家医疗健康企业,都顺利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且价格比较合理,都是溢价融资。梁颕宇表示,启明创投对医疗健康板块仍然看好。
“伴随市场的回调,今年以来市场信心和投资者出手的节奏都有所增强。”梁颕宇表示,但仍建议生物医药企业能够做好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准备,至少在未来的两、三年,甚至三、四年要具备良好的现金流。
“从投资机构来说,2023年医疗需求都已恢复,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融资开始稳健增长。底层技术的持续增长、创新和医疗改革的深入,给整个医疗创新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尤其是在新药研发、器械诊断服务、数字服务、免疫等领域依然存在大量的机会。”梁颕宇补充道。
在许小林看来,2022年,资本市场对医药行业的配置来到了最低位,但是2023年一季度二级市场的资金不断地增加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仓位。“经历这么大波幅的调整,让市场马上起来很困难,需要有一个出清的过程。医药生物行业不太可能出现报复性的反弹,应该是一个理性或者是相对慢的回归。”
“我们很难对短期的三个月、半年做一个趋势性的判断,但当资金的活跃度起来了以后,整个行业的复苏应该是迟早的事情。但前提是一定要有好的投资标的,这是根本。”许小林说。
▌这些细分赛道被看好
在整个行业的投资逻辑经历了一轮颠覆后,哪些细分赛道仍然被投资机构看好?
差异化是梁颕宇多次提到的关键词。“我们看好针对重大疾病能够寻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无论是靶点的差异化,还是技术平台的差异化,还是适应症的差异化,包括之前被市场忽略的一些疾病领域。比如说慢性疾病、传染病、妇科疾病等领域。”
此外,梁颕宇还指出,底层技术的创新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医疗创新领域和其他科技领域的跨界协同合作也是启明创投关注的方向。“比如,生成式AI将给医疗辅助诊断、发现药物靶点带来改变,以及半导体技术合成的DNA、实验室的自动化、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的领域等。”
许小林则表示,华盖资本最近也做了一些策略上的调整,最近比较热的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CADD/AIDD)领域会是一个布局的重点。“当医疗是一个慢生意、一个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行业时,大家都希望把效率和成功率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其实AI就给了很多的想象空间。”
但他同时还表示,除了新兴领域,过去传统的热门领域里也依然有很多机会。
“我们现在的Biotech公司,想要建立一支真正能打仗的商业化团队是很难的。但看到一些老牌大药企比如恒瑞、齐鲁、先声等,他们的销售团队对于市场的理解其实是非常强的,这种商业化网络也是极具价值的。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给了创新药很高的关注和估值,但这些大药企的价值却被低估了。我们也会在这些领域里寻找一些机会。”许小林表示。
▌Biotech应该如何进行风险把控?
在采访的最后,对于在高投入、高风险的创新药行业里,Biotech公司应该如何进行更好的风险把控?梁颕宇和许小林也给出了他们的意见。
梁颕宇指出,一是要寻找到最具价值的Pipeline。对于初创公司来说,管线过多、过长会造成资金和精力的分散,建议把重复性高、创新性低的Pipeline砍掉,将手中资源进行盘整和高效配置,真正去推动最有市场价值、最重要、患者最急需的产品管线。
二是要灵活利用创新药产业的成熟资源、降本增效。在国内做创新药,并非所有环节都要亲力亲为,要善于在产业链上下游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如CDMO公司),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加速自己的研发进程,加速Pipeline的商业化进程,最终用实现商业化的Pipeline产生的现金流,来回馈公司的进一步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许小林则认为,Biotech公司已经讲了太多的创新故事,但从研发走到生产和商业化的环节,就很可能会遇到工艺、资金和管理上的挑战。
“Biotech公司研发出的第一波重磅产品已经走到商业化的阶段,从数据上看,产品收入在增加,但销售费用也在大幅度增加。所以从利润的角度出发,产品的重磅性并没有体现出来。在商业化的阶段,内卷情况也非常严重。”
因此,许小林建议,Biotech公司在走到生产和商业化的阶段时,可以选择和一些大药企进行合作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