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现了一波中小银行存款利率调降潮。这还是从3月末开始的,自4月初以来,天津、山西、广东、河南、湖北、陕西等多地中小银行不同幅度地下调了各类存款利率,部分银行下调幅度甚至超过30个基点。
对于此次中小行下调利率,很多市场人士解读为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的开始,后续大行还会继续下调利率,笔者认为不会,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简单回顾一下近两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
2021年6月,利率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来的“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升有降”,半年及以内的短端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的自律上限有所上升,一年以上的长端利率自律上限有所下降,并且大行的存款利率基准降幅较大,小行的降幅较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次改革导致中小银行的高利率被取消,中小银行存款利率高的优势没了,出现了一波中小银行存款往大行流动的情况。
2022年4月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去年1月和8月LPR两次调降,4月是自律机制鼓励调整下调浮动上限,而9月是大行发起调低挂牌利率。两次调整中,共性是中小行调整动力不足,最终都是大行率先发起,并非所有中小行都有所跟进。因此近期市场上存款利率的下调基本上应该是中小行针对去年9月的补降。
那么为什么中小银行现在开始跟进调降存款利率了呢?从整体上看,去年和今年,商业银行存款增幅较大,尤其是居民存款增幅较大,而中小行今年的增幅非常明显。
我们从央行披露的数据看到,中小行2021年2月的存款余额是1002285亿元,2022年2月的存款余额是1106783亿元,增加了104498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0.4%,而2023年2月的存款余额为1244465亿元,增加了137682亿元,同比增幅达12.4%,增幅比去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中小银行存款余额增幅较大导致他们陆续开始调降存款利率。
现在市场中有人预期还将调降存款利率,一方面原因是通胀走低,物价下行,居民消费未如预期恢复,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出现较快的下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挑战,因此要降低存款利率。
我们看是否通胀下行就要调整存款利率。
我国3月CPI同比增长0.7%,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CPI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未来通胀的关键数据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5%,同比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环比持平。
以上数据都是同比下滑较大,环比有所企稳,影响同比数据的一个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比较高,而环比上涨说明经济开始复苏,同时也受部分商品比如能源价格下行等的影响。
从目前物价形势看,很难说需要货币出现大幅扩张,因为疫情后经济复苏需要一个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有一个时滞,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而居民消费的复苏更慢,需要企业的经营复苏了后,消费才有所反应。
而从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角度看,从上市银行去年的经营数据看,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同比下降34bps,导致2022年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同比分别收窄了14bps、14bps、24bps和23bps。
因为商业银行大部分营业收入来源于净息差,净息差的收支直接影响营业收入,进而影响其净利润。2022年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0.4%,整体呈现出增速下滑趋势,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江浙农商行营收增速同比减少8.1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
由此是否就认为必须下调存款利率呢?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营收增速应该跟经济整体的增速和实体企业的营收增速相匹配,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长基数扩大,疫情影响,GDP增长正在回归中低水平高质量阶段。从2011年的GDP增长9.6%到今年预期的5%,目前企业的营收和盈利水平也在下滑,那么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部门的利润也应该出现相应下滑才正常,而非目前市场所认为的一旦商业银行营收下滑,就要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扩大息差,来稳住商业银行营收,这不但跟目前监管层倡导的金融企业让利实体经济的精神不符,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所以可以明确的是,存款利率作为我国金融的“压舱石”不应该随意降,要降也应该是存贷款利率一起降。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