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细胞培养基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的制备和生产,下游创新驱动培养基行业高速扩容
细胞培养基为细胞体外生长提供营养来源,是生物制品制备和生产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占据生物制药原材料、耗材采购约35%。培养基的性能会显著影响生物制品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下游生物制品的技术创新、销售放量,推动细胞培养基迅速实现产品迭代和市场扩容。目前无血清和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为主流产品。2017-2021年全球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以CAGR11.7%从13.38亿美元增长至20.82亿美元,预计2021-2026年仍将保持CAGR10.7%增长至34.66亿美元。受益于国内对培养基需求的增长和升级,2017-2021年中国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以CAGR45.6%从0.91亿美元增长至4.08亿美元,预计2021-2026年仍将保持CAGR22.0%增长至11.01亿美元。
国产培养基厂商实现技术突破,供需两端共推进口替代
凭借优秀且稳定的产品质量及强大的品牌力,默克、赛默飞、丹纳赫培养基三巨头高度垄断全球市场。截止2021年,在中国培养基市场中,三大进口厂商的市场份额仍超过60%,而在应用于抗体药物、蛋白药物、CGT治疗等领域的中高端培养基市场中,进口垄断的格局尤为明显。从供给端看:国产培养基的品类数量、性能、生产工艺迅速提升。凭借以下优势,国产培养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持续提高:1)优异性能:多款国产培养基性能超越进口培养基,且批间控制优异;2)高性价比:国产培养基价格普遍为进口培养基的1/10-1/3;3)优质服务:国产培养基厂商在成本优化、服务响应速度以及客户需求满足度上更优。并且货期更短。从需求端看:国产抗体药进入上市放量阶段,带动培养基需求增加、集采显著提高药企控制成本的诉求、新冠疫情使国内药企考虑供应链安全,共同加速培养基的国产替代进程。
生物药生产“降本增效”开启优质国产培养基厂商出海之路
2022年欧美的生物类似药市场约为200.4亿美元。多个重磅原研药的专利在未来5年内陆续到期,将推动生物类似药市场高速扩容。生物类似药面临较大的价格和成本压力,为优质性能、高性价比国产培养基切入海外市场的绝佳机会。对创新药来说,培养基的成本占终端销售额比例极低,性能为培养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性能超越进口产品是国产培养基开拓海外创新药客户的第一要求,而价格优势为次要加分项。
投资建议&主要公司:国产培养基跨越高技术壁垒打破进口垄断,第一站进口替代,下一步扬帆出海。主要公司:(1)奥浦迈(688293.SH):国内重组蛋白/抗体培养基龙头,国产替代+出海双轮驱动;(2)多宁生物:一站式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具有四大培养基工艺平台;(3)澳斯康:疫情期间培养基国内市占率大幅提高,和CDMO业务双轮驱动。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周期和投融资周期;产品开发不及预期;国产培养基进口替代不及预期;海外拓展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