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其实就是考高中,这是初中毕业生们面临的人生第一重“险境”。

“险境”还有第二重,本地普通生(艺体和自招之外)实行“指标生”和“统招生”两种招生方法。如果某高中给某初中10个名额,想上这高中的本初中学校所有学生按照中考成绩排队,取前10名;没录取的则进入“统招”环节。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被报考的高中“优胜劣汰”。学校(社会)不能提供更多的岗位,排在后面的只能“下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三重”险境”是“上岗"的学生将要面临的——选择高中。同为地级市里的高中、省规范化学校、拥有六七十年办学历史的老牌高中,教育资源几乎是一样的。但一所学校的教育资源,除了师资、办学硬件等条件之外,学生,即教育对象也当纳入进去。什么样的初中毕业生选择高中,决定了这所高中将拥有怎样的这部分“教育资源”。“择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每一所学校的梦想,但却背离了教育的初心。教育初心并不是获取更多的优秀生源,而是参与推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社会就是分层次的,工作就是有差别的,人自身制造了这个差别,这个差别再去引导、收容各个层次的人。学校、社会都遵循“丛林法则”。

一个地市,其实就是一大片丛林,不过为了管理的方便和高效,人为设置了多片“小丛林”——不同的高中学校,每一片“小丛林”给予等同的教育资源(学生除外)。学生进入不同的高中,开始享有几乎同样的教育资源,——只是有一个不同,你用分数选择了和自己一个层次的同学,距离义务教育阶段的“一窝端”越来越远。还有一种教育资源,是上级教育部门给予每所高中的学生荣誉和升学机遇,在不同的高中,仍然按照“丛林法则”来分配。不同高中学校按照本校的排名,挑出优秀者给予荣誉和机会。例如,本市三个省优秀学生名额,分配给三所高中,本市前三名学生若分布到这三所不同的高中,一人一个;如果三个学生在同一所高中,只能有一个可以享有此项荣誉,其他两名同学继续陪跑。明白人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也是有道理的。

作家王开岭在《生活在险境中》里,表达了一种关乎“我们”生活的忧患意识。

王开岭问,“我们警惕地、愤怒地、如履薄冰、担惊受怕地过日子,是不是很悲壮?”那,报考高中,即使不算险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吧。至于是否悲壮,谁面临谁知道。

高中,就是你走过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风里雨里继续的陪伴。哪个群体到哪所学校,决定了哪个学校的品质。不是学校决定群体的优劣。但每一所高中都将不遗余力地帮助你们,细心地陪伴你们!她,将是你的母校。

本地原有所初中,回民中学。06年,考过泰山区第19名的初中生XXR,初中在家附近的回民中学上的,周末、假期在菜市场卖肉父亲门头房里学习、拉二胡、写大字。高中选了离家近的TSZX,高考后北京大学打电话说调剂他学化学,最终他还是去人大学了新闻。一起的同学LDX,妈妈在校场街卖水果,去了石油大学。好学生在哪里都是好学生。

十年寒窗,经过中考,你已经够累了,家长还在为你不能上一个更有“名气”的高中而苦恼。路是你自己走过来的,别人都想让你走得快些,走得好看些,没人问过你走得累不累。把所有烦恼抛掷脑后,看哪所高中离你家最近,就选她!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德文版自序里说:在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当书中的人物做出的某个选择,也是你内心的判断时,那么,我们已经共同品尝了文学的美味。在看完关于“险境”的分析后,你做出的某个选择,如果真正遵从了内心的呼唤,也就算渡过了“险境”。

最终塑造你们的,是你们认真经历的时光。你们的所有经历都会在灵魂深处种下坚韧的种子,开出美好的花。

推荐内容